从一片荒地到陕北“好江南” 如今的南泥湾处处好风光
2018年09月11日 10:57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如今的南泥湾 处处好风光本报记者 曹瑞 见习记者 强继霞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陕西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精神富矿,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抒写
如今的南泥湾,依然处处好风光。 本报记者 曹瑞 摄
南泥湾当时的开垦场景。 资料图片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资料图片
位于南泥湾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8月25日摄)。 本报记者 曹瑞 摄
原标题:如今的南泥湾 处处好风光
本报记者 曹瑞 见习记者 强继霞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陕西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精神富矿,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抒写出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悲壮三秦大地。深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
让我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沿着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革命旧址,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8月25日,记者来到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一进入馆内,就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前来参观的游客心中激情涌动,在自发地合唱。讲解员王琦告诉我们,许多游客来到南泥湾,都会动情地唱起《南泥湾》这首歌。多少年来,歌曲《南泥湾》的旋律人们耳熟能详,南泥湾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如今,人们说起南泥湾,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幅画面,画面里有硕果累累、有五谷丰登,有劳动的汗水、有丰收的喜悦。
1 从一片荒地到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故事的开始,是一首悲壮而奋勇之歌。当时,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成了纺线能手。
1940年,朱德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此时的南泥湾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荒凉之地。
让这片荒地改头换面,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让南泥湾重焕生机。1942年,三五九旅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所收获的粮食在满足军队需求之外,还能上缴公粮,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富饶之地。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辞慰问,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其中的插曲《南泥湾》唱道:“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呀,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如啊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后来,这首歌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在动听的旋律中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2 今天的南泥湾好呀好风光
1943年10月下旬,大地一片金黄。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对南泥湾进行了为期5天的视察。毛泽东一行白天骑马到各团实地察看,晚上就住在垦区政府的窑洞里。到达南泥湾后,毛主席挨个和前来欢迎的人握手,看到长势喜人的庄稼十分高兴,对王震说:“庄稼生长得很好啊!”几天时间,毛主席对南泥湾的生产和战士们的生活进行了全面了解,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军民的生产热情。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下,南泥湾垦区政府于1944年5月成立。1948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命令,取消垦区和固临县制,合并设立临镇县。
来到现在的南泥湾,依稀可以想象当年丰收的景象。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满眼的绿色青翠欲滴,道路旁的庄稼地里玉米长得欣欣向荣,再往前,又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田,花香扑鼻,处处显示着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南泥湾镇位于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全镇辖区总面积503.5平方公里,其中退耕地40547亩,耕地40019亩,平均海拔1230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雨量为500~600毫米,平均气温较延安市区低2~3摄氏度,森林覆盖率为87%。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陕北的“好江南”和延安的后花园、天然氧吧。
南泥湾距延安新机场约20公里、距包茂高速南泥湾出口10公里、距延安火车站35公里,303省道穿境而过,处于西安—黄帝陵—南泥湾—壶口—乾坤湾—梁家河—延安—照金旅游大环线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南泥湾是中国农(军)垦事业的起点,红色资源丰富,现存有大生产展览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九龙泉饮水亭、延安炮兵学校旧址、中共中央干部休养所(红楼)旧址、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旧居、马坊烈士纪念碑、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2017年6月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根据规划将着力把南泥湾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同时,南泥湾镇也是陕西省英才示范镇、陕西省跟踪考核市级重点镇。
3 南泥湾精神永流传
南泥湾之特别,不仅在于这片丰硕的土地,更在于诞生与传承在这片土地上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光流转,在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的今天,南泥湾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返抵延安。战争的景象使他注意到:在这场持久战中,粮食和各类物资将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他提出了以部队众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运动,以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建设,改善部队生活的主张。9月,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和王首道等亲临南泥湾和临镇等地实地考察。11月中旬,朱德正式提出军垦屯田的设想,指示部队在不影响战斗、训练的情况下,实行垦荒屯田。这一主张得到毛泽东和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赞同。为了了解南泥湾的真实情况,为军队垦荒屯田做好准备,1941年春,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南泥湾精神来自于这片土地,来自于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的人们。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目光投向1941年3月,那时八路军三五九旅刚刚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那时的南泥湾还是一个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荒地。战士们用一首歌打趣:“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当时南泥湾条件之艰苦,开垦任务之艰辛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战士们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在短短的3年内,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泥湾精神也流传全国,令人油然而生无限敬意。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之中的精神源泉。走在今天的南泥湾,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南泥湾精神的感召,这份宝贵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永葆青春。
在南泥湾的最后一站,我们前往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为缅怀在屯垦生产和保卫边区中牺牲的战士,1945年南泥湾就修建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如今,纪念碑旁已是绿树成荫,泉水潺潺。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碑身高2.3米,上宽0.52米,下宽0.95米,正面图案由枪、镢头、书、环形稻穗以及1945等图案组成。碑身正面刻有1945年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题词,正是南泥湾精神最好的写照。
[责任编辑:满政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