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灰扑扑”的年画是山东高密棉花屯村最浓的年味儿


来源:新京报网

原标题:“灰扑扑”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棉花屯村最浓的年味儿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年画是我国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在各地的年画创作中,多伴随着木版的刻制,各类木版年画也最为知名。而在

原标题:“灰扑扑”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棉花屯村最浓的年味儿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年画是我国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在各地的年画创作中,多伴随着木版的刻制,各类木版年画也最为知名。而在山东省东南部的高密市,这里的年画制作手艺靠的是“灰”。这种年画制作手艺主要通过木条烧灰后勾勒线条,再将画好底稿一张张扑在纸上,因而得名“扑灰年画”。据一位来自高密市姜庄镇的传承人介绍,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内容涵盖神话形象、飞鸟鱼虫、历史人物等。其中最为经典,也是当下时间最受欢迎的便是“家堂画”。除了人物、环境的塑造,这类年画还是当地人纪念祖先的一种重要方式。

勾画出的图案可以明显地印在纸上,此为扑灰示意。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木条烧灰,制成年画最初的“底稿”

高密人都知道,家乡共有四绝,分别是泥塑、剪纸、扑灰年画与茂腔。其中的扑灰年画与传统印象里的木版制画的工艺有所不同。在位于高密市北部的姜庄镇上,扑灰年画的传承人石见亭正在自己的画室忙碌着,创作春节前来自客户的订单。

石见亭是高密姜庄镇棉花屯村人,从小便开始学习扑灰年画的制作。祖辈如此,临近的村民也如此,他告诉记者,曾经从事年画制作的人有很多,但随着社会发展,村民陆续找到了新的工作,许多人便放下了这门手艺,“过去我们家不光是画,也从事年画的交易,因为规模比较大、质量好,慢慢延续至今。”

石见亭已是家族中扑灰年画的第六代传承人。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过去,石见亭还在学习年画制作时,这种年画手艺还没有“扑灰”这个名字,过去人们管这项手艺叫“灰儿里耕”,“耕地的耕,意思就是用烧出来的灰儿做出来的年画。”

2006年5月,扑灰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灰儿里耕这个名字肯定是有点土气,当时申报时为了名字更好听些,就根据制作工艺起了扑灰这个名字”。而根据这种年画的制作工艺来看,两个字也确实传神地表达了这项手艺。

石见亭告诉记者,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在当时,年画的主要内容源自寺庙中画于墙上的神明,许多民间的画匠都会以临摹的形式将壁画绘于纸上,“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大小,大家对底稿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就直接就地取材,木条烧灰、描线打底,再一张张印制。”

从上至下为柳木条、烧制的木条以及炭笔。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所谓扑灰二字,就是用烧成黑色的柳条做笔,在纸上勾画出基本轮廓。石见亭解释道,柳条需选用两年以上的,这样烧出来的木枝末端才能出灰,在纸上进行勾画。

[责任编辑:王艺涵]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