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宅家掉入游戏“陷阱”网游消费投诉激增500%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孩子宅家掉入游戏“陷阱”网游消费投诉激增500%

原标题:熊孩子宅家掉入游戏“陷阱”,网游消费投诉激增500%

摘要:今年一季度,该市各级消协共计受理游戏类投诉120件,与去年同期20件相比,投诉量增幅高达500%。

游戏商“套路”多多

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游戏商“套路”多多,孩子们被一步一步诱导掉入游戏陷阱。通过梳理纠纷,常州市消保委发现投诉焦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实名认证形同虚设。一些网络游戏经营者并未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实名认证制度的规定,未有效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以市民刘女士为例,她和先生都要上班,只能让11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上周六她到菜场买菜,发现银行卡内余额不足。她随后到银行一查流水后傻眼了:在一个星期内,卡内6000多元以蚂蚁搬家的方式被一款游戏代理公司扣除,由于每次扣除的金额不超过200元,所以未有扣款短信提醒。她回家后一看,游戏在关闭弹出的“实名制”提示框后,仍可以继续使用,孩子每天在家从早到晚就是玩玩玩,有次一玩就是6个多小时。

游戏不设防沉迷设置。陈女士投诉称,这几天气温下降,她怕孩子冻着,半夜爬起来给孩子盖被子,可进入孩子房间一看,正躲在被窝里打着游戏。陈女士本来就奇怪最近两个月孩子为什么时常揉眼睛,视力下降得厉害,这才找到了缘由。陈女士对游戏公司不设置防沉迷设置表示了质疑。

超额充值屡发生。现实中,由于未落实实名认证,又未在收费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付费行为,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纠纷频繁发生。今年3月,王女士投诉一款小游戏一个下午“吃”了她两个多月工资。她不慎将手机放在家里,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游戏,半天时间给一款小游戏充值了6000多元。事后孩子怕被她责罚,竟偷偷将消费记录删除。王女士发现钱少了,查询对账单后才发现孩子在两个小时内分两次通过快捷支付,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上给一款小游戏充值6000多元。

“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邱女士反映,一款网络游戏以给未满8周岁的孩子“讲故事”“开发智力”为噱头,在没有任何收费提示的情况下,以免费试玩的形式提供游戏娱乐,不知情的孩子在免费试玩几关之后,游戏才突然提示付费才可继续通关。孩子在无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分几次付费近万元,待家长察觉后,已经无法追回。

消保委提醒要注意这些

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常州市胜名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菊文认为,当孩子的内心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孤独感就会促使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寻找平衡,很多孩子沉迷手游是因为缺少关爱。当一个孩子受到很多关注时,会大大降低通过玩手游获得平衡感的几率。

此外,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充分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如果一个人对探索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兴趣,则不太可能沉迷网络。最后,要帮助孩子认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不同。通过与孩子平等地交谈、理性地对话,引导孩子思考虚拟成就感的利与弊,让孩子懂得虚拟的成就感虽然能满足内心的需求,但无法改变生活现状,甚至会使现实生活变得更糟糕,放纵的结果很可能会毁了自己的未来。

除了从心理以及孩子兴趣爱好方面帮助孩子,还有哪些方法能避免未成年人玩手游带来的危害呢?常州市消保委提醒,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合理规划其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严格设置游戏内的防沉迷功能、支付功能等。家长要保管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切断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对于家长许可的充值行为,若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支付的,应由家长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支付操作,并按照要求进行支付确认或者追认。妥善保管好相应的交易记录等支付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用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