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卢秉恒院士受邀在国务院作专题讲座,主题是“先进制造与3D打印”,他的“听众”是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各部部长,央企、金融机构的负责人。
卢院士认为,这次讲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创新驱动与制造业的重视。
卢秉恒院士在西安交通大学潜心科研30多年,不仅是学科带头人,也是企业的董事长,并在这两个身份之间自由转变。他认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大批量生产变走向个性化定制,而对个性化定制来说,3D打印是最适合的技术。
近日,卢秉恒院士做客凤凰网陕西频道《对话陕西》栏目,针对3D打印的现状、协同创新、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陕西的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并接受了专访。
凤凰网陕西:目前3D打印正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3D打印领军人物,请您介绍一下3D打印的出现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秉恒:我认为制造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四点:一、制造业的一半以上将采用个性化定制,而非大批量制造;二、产品价值的一半以上是由创新设计所确定的;三、产品制造的一半以上是由分包实现的,而非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四、产品创新的一半以上是由创客或极客来实现的。
首先,3D打印技术适应个性化定制需求。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模具来实现批量制造,尽管模具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但相对于大批量制造而言,仍不失为便宜、快捷的生产方式,但在个性化定制时代,模具制作的成本与周期成为制约个性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 3D打印技术能够适应产品创新需求。它简化了产品单件制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众多复杂的生产准备活动,再复杂的零件也可在一台设备上实现。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是制造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良好手段,可提高产品开发速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
凤凰网陕西:我们国家的3D打印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国际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卢秉恒:我国3D打印研究水平比较靠前。首先,就3D打印技术相关论文或专利申报数量而言,中国占全世界的25%以上,位列世界第二位;其次,中国3D打印技术在产品开发方面,做的较好。例如,中国3D打印设备的装机量排在全世界第三名。但是,中国3D打印技术在产业化方面与其他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我们自主研发的3D打印设备,市场份额在国际排名仅能排在第四、第五位。
凤凰网陕西:您曾经说过发展3D打印要做好产业协同,什么是产业协同?怎么进行产业协同的创新?
卢秉恒:3D打印既是一个创新技术,也是一个学科交叉、领域交叉技术。3D打印所涉及的材料、所涉及的软件等需要不同领域的合作。各领域产业、学科相互协同,才能把3D打印技术做好。
凤凰网陕西:协同创新在国外的状况怎样?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卢秉恒:国外的协同创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像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它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它建在高校旁,但独立运行;它由大学教授挑头,但这些教授一般都有四、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甚至是企业的高管,这充分体现了企业界和高校良好的协同关系。
德国弗兰霍夫研究院为工业界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可以运用的技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凤凰网陕西:其实您也有两个身份:学科的带头人和企业的董事长,您如何理解这两个身份?您如何在这两个身份中自由的转变?
卢秉恒:我认为单一的作为工科教授去研究工业、研究制造技术,其能力是有欠缺的,他应该对工程实际情况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光看论文,应该了解企业界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
我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到企业工作了11年,然后又回到学校做研究生,做科研活动,我觉得我在做研究和做企业的董事长之间的转化是很正常的,是自然的、顺理成章。当然,也有人认为搞产业会影响搞学问,我们搞工科的人绝对不能这么认为,而需要辩证地去看。你在工业界做过实际的工作,那么你对工业界的需求就了解的很清楚,你如果又是教授,那你就能很容易地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模型,不仅能促进你的研究,研究的深了,还可以完善你的产品,甚至可以创造新的产品。
凤凰网陕西:您在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了30多年,您认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校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作用应该如何来发挥?
卢秉恒:我觉得高校应该成为一个原创的源泉,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科交叉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起来。同一高校,不同学科的教授对彼此的研究内容不仅不熟悉,甚至可能根本就不了解。二是高校教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很难提出非常深刻的见解或原创的理念。
国外这方面做的就比我们要好。
凤凰网陕西:陕西是科技强省,院士的数量在全国排第四,如何能够把这些强大的科技资源利用起来为陕西的经济发展所服务?
卢秉恒:陕西的院士里面,除了一些在西交大、西工大之外,剩余绝大部分都在航空航天领域做研究,因项目隔离较远,若非同行,则交流机会很少。
我们这些院士从事的都是军工研究。以前军民融合做的不好,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不足,社会上的一些科技问题也很少请我们来咨询。所以院士的各种知识只体现在他所在的单位,对陕西省经济的影响不大,应该改变这种状态。
建议陕西省各级政府领导、企业界,请这些院士经常性地为陕西省的经济、工业、科技发展把脉,提出好的建议;另外也可以组织他们深入基层,去帮助其他领域,提出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们把企业做的更好。
凤凰网陕西:您认为陕西省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在创新发展方面应该怎么做?
卢秉恒:军工融合对陕西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陕西在航空航天、军工方面的科研力量非常强大。一方面,我们要让军工的优势技术转到民口,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民口力量去支援军工生产。
陕西的制造业发达,例如秦川机床,它的母机精度高,但之前没机会直接为军工服务。现在,我们的军工任务非常多,而秦川的企业订单却在大幅度减少,这种情况下,能否利用民口的制造能力来为军口的制造需求服务?这方面做得好了,军工的产值翻一番是很有可能的。翻一番是什么概念?肯定是上千亿了,也就是能上一个大的台阶。
凤凰网陕西:在对制造业的宣传上,您能否给媒体一些建议。
卢秉恒:我希望媒体多宣传制造业,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加油;也希望媒体多宣传实体经济,这是我们中国的根本;还希望你们凤凰网多宣传宣传我们科技界的一些英雄,来促进国家科技的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