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0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纪实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陕西省2020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纪实

2020年,陕西省按照“抓组织机构建设、抓制度预案完善、抓风险隐患排查、抓应急演练落实、抓常态化宣传教育、抓减灾能力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巩固存量、提升质量、发展增量”为立足点,省、市、县(区)、镇(街)、社区五级上下齐心、多方联动,推进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参评社区立足自身特点,对标找差推进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建设,探索出党建引领、全民动员,宣传教育、智能推送,网格管理、精准到人,志愿服务、规范管理等社区减灾新模式,走出了独特的社区减灾之路。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2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2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创建数量居西北五省第一。

高度重视严要求 统筹部署明任务

2020年初,陕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印发《陕西省2020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提出2020年内要新创建2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20年6月,省应急管理厅专门协调200万省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西安、宝鸡和榆林三市也分别列支本级财政资金,帮助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西安市制定了《西安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市、县(区)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补助资金的投入机制,对已被评定为全国或省级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级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每个社区一次性资助5万元,县(区)创建资金补助按照市级标准的60%至80%执行,同时明确规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

2020年9月,省应急管理厅举办了全省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培训班,全省120名基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各设区市应急管理局业务分管人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分别就2020版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社区灾害风险示意图和社区疏散撤离图绘制、社区应急救护员技能和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经验介绍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授课,培训内容紧贴工作实际,既有政策解读又有现场实操。参加完培训的基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培训对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做好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020年,全省所有参评社区严格按照“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综合利用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城市公共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同时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组织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和社区志愿者进行不少于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并建立了“日排查、周汇总、月汇报”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机制,绘制了社区灾害风险示意图和应急疏散撤离图,确保各类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所有参评社区均建设了微型消防站,随时确保社区消防车通道畅通,每个社区都配备了1名以上的灾害信息员,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多样,预警覆盖率达到100%。

202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省应急管理厅与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部门组成6个工作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和现场打分的形式,对2020年全省36个参加“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0个参加“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选的社区进行了检查验收。经评选,陕西省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推荐23个社区评选“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命名了100个社区为2020年度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细处着手抓落实,推动创建见效果

2020年3月,省应急管理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地震和气象部门在指导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同时,对创建工作要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了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限。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均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2020年8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印发以后,西安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编印了《西安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化创建工作规范》,制定了《西安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分表》,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定性标准由9大类50项,细化为9大类105项具体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标准,让全市在创建工作中参照有规范、对标有依据,为准确评价社区创建工作质量,推进社区标准化创建提供了基本遵循。

宝鸡市以国家、省、市三级创建为抓手,严格按照各级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探索出“党建引领主题化、社区减灾标准化、隐患管理网格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模式。充分利用社区智能管理平台,设立工作规则、术语、符号和标志、综合减灾服务等24项标准,对社区、院落、楼栋采取网格化管理,实施动态监控,指导社区对辖区所有灾害和风险隐患点进行排查,制定灾害风险评估图,规划出防灾应急疏散图,社区居民、企业单位可以通过社区智能管理平台查询综合减灾宣传资料、避险地点、逃生路线。同时,动员参评社区打造减灾文化墙,设立综合减灾服务站、微型消防站,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有救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和生活类物资等,与辖区连锁超市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协议,确保灾害来临时居民有衣穿、有水喝、有饭吃。

2020年初,榆林市制定了《关于开展“榆林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榆林市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使创建工作各项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并取得实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深入申报社区进行现场指导,督促社区严格按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要求,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物资准备、队伍组建,同时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防灾减灾演练活动为载体,健全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预案演练、灾情报送等创建机制,创新社区减灾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芊域溪源社区

健全四级组织机构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芊域溪源社区是拆迁安置和租赁保障型社区,人员流动性大,社区由2个住宅小区共20栋高层住宅组成,总户数6171户,约1.5万人。王寺街道党工委以芊域溪源社区为中心,吸纳周边村(社区)、学校、医院、物业等10个党组织成立“芊域溪源社区党委”,充分发挥该党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各方联动、共驻共建,建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四级网格体系,网格覆盖至各楼层。该社区的网格员以及由10余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红袖章”平安志愿者队伍,每月定期对辖区进行安全检查,排查隐患,可以及时督促隐患整改。

“我们社区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四级防灾减灾组织机构,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组长,负责防灾减灾工作总体协调和人员安排,下设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宣传培训、灾害预警、灾情上报、转移安置、医疗救护、物资保障8个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灾害预警组将第一时间联络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上级防灾减灾办公室,利用QQ、微信、短信等平台以及LED显示屏等传递预警信息,其余各小组各司其职,确保及时有序处置突发事件。”芊域溪源社区副主任范卓说。

天福和园社区

发挥党员骨干作用 智慧科技强化减灾硬实力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天福和园社区成立于2019年,是5个拆迁村回迁安置社区,共有居民5399户17000余人,安全防范压力大。

该社区建立起了一支由社区工作者、物业、党员骨干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48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其中有党员40名,并创立了三级网格制度,网格长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社区党委下辖5个党支部,每个支部书记担任副网格长,分片包抓一个区域,同时每栋楼的楼栋长都由党员担任,由支部书记领导。网格员每月定期入户宣传,提升居民减灾意识,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在网中。

在社区一栋居民楼的一楼电梯口,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电梯上加装的电瓶车预警报警系统,该系统能自动准确识别电瓶车,一旦有居民将电瓶车推入电梯,电梯将自动停止运行,并语音提示居民禁止电瓶车上楼,并严格实施电瓶车集中存放、集中充电、集中管理,确保电瓶车不进单元门,杜绝了因电瓶车在室内及楼道充电造成安全事故。对于日常隐患排查,在网格员的手机上都有“治惠西咸”APP,可以将巡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第一时间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实时上传,该款APP分为爆料、受理、处置、结案四个过程,对社区的安全隐患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五丈原社区

社区e站打通基层减灾宣传最后一公里

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社区占地2.6平方公里,社区共有居民4079户8916人,其中驻区企事业单位37个,中小学校和幼儿园5个。该社区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作为提升社区基层减灾能力的一项重要抓手,坚持每月20日定期进行科普宣传从不间断,近五年来利用社区科普讲堂宣讲综合减灾科普知识,开展安全教育、防灾救灾技能培训,举办防火、防地震、防煤气、防洪等为主要内容的防灾自救科普知识讲座,根据宣传需要坚持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同时在各小区、单位利用LED显示屏宣传综合减灾知识。

社区“e站”是该社区的一大亮点,涵盖了医疗健康、应急避险、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识,居民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新式的“科普大餐”,同时,五丈原社区将e站接入了社区微信公众号,居民利用手机进入社区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与社区e站的在线互动,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富昌路社区

建成社区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向居民群众免费开放

榆林市府谷县富昌路社区地处老城区,社区人口密集,大部分为老城区的纯居民区,社区基础设施较差,辖区老年人多、弱势群体较多。

该社区专门成立了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负责抓。结合辖区实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在应急反应、减灾物资储备、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位。50名人员组成的“平安富昌巡逻队”作为楼栋灾害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发布、传递、反馈社区综合减灾信息,邻里小区党支部、双报到党员干部、热心青年、卫星消防站、“富昌大妈”等为主体的5支志愿者队伍,长期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宣传服务活动。

2020年10月,该社区投资25万元建成陕西省首个社区面向居民群众免费开放的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包含了宣传体验区、安全测试区、消防培训区、医疗急救区和5DVR体验区五部分,具备消防知识科普、消防安全演示、消防体验与实训等功能,具有科普性、知识性、体验性和真实性,是府谷县安全宣教内容最为全面、体验功能最为完善的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宣传体验区包括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火场逃生、医疗救护和知识测验五个版块,消防培训区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专业授课、系统学习,安全游戏互动区可供学生体验操作使用。

三官会社区

网格化隐患排查机制 安全防控不留死角

榆林市榆阳区三官会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内建筑以老旧小区和砖混、土木结构平房四合院为主,电线乱接、线路老化问题严重,且商业企业集聚,车流人流量大,存在诸多消防、交通安全隐患。该社区按照“1+1+X”的标准配备网格力量,即每个网格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4至5名兼职网格员,将综合减灾工作任务进行逐层分解,做到细化和量化。针对网格内各类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解决和应对措施,确保社区安全防控不留死角。

该社区通过建立“雪亮工程”监控信息平台、实施“消防器材进院落工程”及“一桶水工程”三大举措,为辖区内所有巷道、老旧小区、大型四合院、商区全部安装高清摄像头、并接入社区监控信息终端,实现辖区技防监控无死角、全覆盖;为辖区内老旧小区、规模较大四合院全部配备灭火器,并邀请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培训和实操,让居民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展开自救互救;针对辖区纺织品、服装商场和门店众多,且多数商场商户密集,空间狭小,无法配备大型消防设施和器材,一旦有火灾发生时商户难以及时展开自救和互救的实际情况,社区免费为此类商户配备了水桶,鼓励商户养成日常储水的良好习惯,讲解小成本的“一桶水”在必要时刻发挥的“大威力”,受到广大商户的一致认可和消防部门的高度评价。

欧家城村

紧盯脆弱人群安全保障 增强灾害防御能力

渭南市潼关县欧家城村共有30个村民小组,1843户7836人,全村630人为脆弱人群。

村民居住比较分散,该村将村内文化广场、学校、旧村部等17块空地设置成应急避难场所,每个避难场所可容纳200至600人避难,并在这些避难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应急避难标识,为群众指明紧急疏散路径,灾害发生时,群众可通过不同的逃生路线到达最近的避难场所来避难。针对脆弱人群该村建立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保证灾难发生时脆弱人群能被及时安全转移。同时村部还储备了雨衣、雨鞋、照明工具等救灾物资,实行专人定期检修和更新,不定期组织辖区各单位、群众开展防火防震逃生演练,提高群众的应急逃生能力。

诸葛社区

建立“5+N”减灾机制 政社企共筑防灾网络

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诸葛社区有9个居民小组,1125户2724人,辖区驻有多个中省企业。该社区引进壹基金安全农家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公益项目,成立社区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队,定期检查辖区学校、农家乐、企业内安全情况,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该社区与定军山供电所、辖区内企业、农家乐签定了应急预案协议书及救灾物资紧急采购协议书,为应急减灾工作提供了后勤保障。

该社区创新实施企业“点对点”救济,形成了“5+N”特色,即“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运作、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引导驻地企业负责人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及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建立起企业帮扶责任清单,在民俗节庆前、恶劣气象天气时,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并通过张贴《社区道德规范“黑红榜”》的形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持续加强防灾减灾救助工作。在辖区内一些热心企业,还主动承担了在防灾减灾突发事件中对重点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积极予以物资、资金支持,构建起了政府、社区、企业三位一体的防灾救灾网络,对防灾减灾工作形成有力支撑。

稿件来源:陕西省应急管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