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西安打造成国际陆海贸易 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将西安打造成国际陆海贸易 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原标题:陕西制定“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

将西安打造成国际陆海贸易 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马昭

工作人员为货机装载货物(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中欧班列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通道(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为发挥陕西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我省制定“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到2025年,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着力打造五大中心

规划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陕西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到2025年,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建成连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网综合大通道,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高速铁路营运里程争取达到15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70个、年旅客吞吐量6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强大的开放型产业集群,构建内外需并重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1美元,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395美元。

建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发展体系,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陕工作数量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4‰。

建成中华文明—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首选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

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金融聚集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辐射西部和欧亚国家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形成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

按照“核心承载、区域融合、通道连接、优化升级”的思路,形成“定位明确、发展协调、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内陆开放高地,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的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

“一核”即西安都市圈。主要包括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向西连接宝鸡,向东连接渭南,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为主轴,承载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核心枢纽。

“两翼”即陕北能化之翼、陕南生态之翼。陕北能化之翼主要加快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打造万亿级绿色低碳能化基地,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陕南生态之翼主要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充分发挥串联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枢纽作用。陕北、陕南与关中协同联动,形成南北双向枢纽,高效串联区域中心城市,跨省际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四通道”即新亚欧大陆桥“亚欧干线”通道、蒙俄—东盟“南北干线”通道、亚欧干线中巴“南亚支线”通道、亚欧干线地中海“西亚支线”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亚欧干线”通道延伸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连接欧洲经济圈;蒙俄—东盟“南北干线”通道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南连接东盟,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北连接蒙古、俄罗斯;亚欧干线中巴“南亚支线”通道穿越巴基斯坦,连接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亚欧干线地中海“西亚支线”通道延伸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至中亚国家、波斯湾地区,到达地中海沿岸。“四通道”建设以“省内枢纽+毗邻城市+海外支点”为支撑,“陆、空、海、数字”全面贯通。

“五中心”即“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以打造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为突破口,加强互联互通,支撑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文化旅游两大比较优势,拓展开放合作新领域;以建设丝绸之路金融中心为保障,助力全领域持续开放。

“多平台”即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级开发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综合开放平台,形成多平台支撑的开放发展格局。

打造“陆、空、网”立体交通枢纽

我省将加快打造“陆、空、网”立体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协同互动,构建东西互济、联南撑北的国际物流枢纽,打造现代商贸高地。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推动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不断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布局,释放第五航权红利,提升航空旅客中转服务水平,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权开放水平和全面直航比例,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榆林航空口岸开放进程,推动汉中、延安、安康等机场健康发展。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包海大通道在陕路段建设,加快西安至十堰高铁建设,推动绥德至太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品质,有序实施连霍、福银、京昆、包茂等国家通道部分路段扩能工程,推进岚皋至陕渝界、吴起至华池(陕甘界)、洛南至卢氏(陕豫界)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与周边省市高速通道。

构建国际物流枢纽。加快推进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做强陆港、空港两个开放支撑点,完善功能布局,推进陆港空港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建设一批高效集约、衔接顺畅的综合货运枢纽,重点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港等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打造西安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强化“向西开放、全国集散”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西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咸阳建设临空经济带。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持续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推广与东部地区联合组织运营模式,促进班列对接本地资源,探索开行各市(区)经西安直达亚欧的国际班列,助力“陕西制造”和“陕西智造”走向世界。

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

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聚焦铁路、航空两条贸易物流通道,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指定口岸为平台,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以西安为运营组织中心,构建“一主五廊”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提升国际通关一体化、联运规则软联通水平,畅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国际大通道。建设物流贸易运营组织中心和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高效聚集平台。创新“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现代化产业发育环境,培育壮大通道沿线协同发展的国际合作产业体系。

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研究推动中欧班列无纸化运输和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动“关铁通”项目、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实施,制定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规范。争取TIR运输与中欧班列联动,试点实行国际联运集装箱货物始发站、中转站和目的站监管互认,推动海运提单与铁路运单互认互用,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便捷的综合服务。深化与班列沿线国家在贸易、产业、友城等方面合作,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左右,货运量达到400万吨左右,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

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高起点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集疏运通道、铁路专用线、专用货运通道、集装箱装卸线、海关监管设施等建设,持续完善西安国际港站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功能设施,推进西安铁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集结中心基础设施服务承载功能。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发展西安内陆港多式联运,拓展通道网络,稳定既有线路,重点开发从独联体宽轨系统进入欧洲标准轨系统的新通道;拓展“长安号+国内城市/沿海港口/境外城市”模式,加密“+西欧”线路,支持宝鸡、渭南、榆林、安康等有条件的市(区)建设省内集结型二级业务网点。统筹港产港贸港城发展,建设中欧班列全国跨境电商集结中心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税收服务直通车”创新项目建设。

加快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

建成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K1371-K1385改线工程,推动西平铁路增建二线前期工作,提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输能力。加快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启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三条、第四条线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中转集拼场站、西安传化丝路公路港、西安港综合口岸等项目建设。

加快集疏运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西安港高速连接线、京东西北电子商务营业中心、西安港多式联运作业场站等项目建设。启动新丰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高水平铁路设施联通,研究实施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空铁联运快速通道。加快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

搭建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

整合铁路、公路、海运、港口、海关、税务等信息,搭建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推进西安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班列。

统筹港产港贸港城发展,联合大型央企建设十大总部项目,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城市功能载体。整合粮食、整车、肉类等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高水平建设综合口岸,加快西安综合保税区A8仓库、西安港通关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通关服务便利化。

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在农业标准化、农业安全、中欧班列陆上贸易规制、航权航运等领域开展规则探索。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与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衔接,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完善以投资贸易自由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创新投资服务管理,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综合服务”改革,完善省、市、区联动的一体化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和“一口受理”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形成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金融创新开放,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

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

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中心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探索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运输规则。杨凌示范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

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通关物流追溯,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实现“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用好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西安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大型铁路口岸平台。加强金融、民航、铁路、港口等数据对接,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争取海关总署“安智贸”项目在西安试点。

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

推进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西安、咸阳共建临空经济带,圈层式拓展临空经济示范区范围。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型航空枢纽综合“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网络辐射能力、空地联运能力、客货集散能力,推动客货同步发展。

深度激发“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五大优势,围绕打造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目标,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临空偏向型业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加快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创新发展,促进全省能源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资源优化高效配置。积极谋划搭建“一带一路”综合能源跨境交易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转运中心、榆林大宗能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数谷”。

依托镁、钼、钛等有色金属储量优势,探索在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扩大现货交易市场规模的基础上,有效聚合研发、制造、物流、交易、检测、金融等要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融合互动,构建大宗商品全链条服务体系。

积极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积极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西安方案”。

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实施第三代半导体、光子技术与产业、5G和云计算、航空航天等八大强链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硬科技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经验,产生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硬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一批硬科技重大创新示范项目。

支持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

推动区域协作。加强与国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份合作,整合具有鲜明丝路标识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建秦岭、黄河等文化旅游带和西北五省、川陕甘等旅游协作区,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和旅游带。

加大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建设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支持宝鸡发展周文化主题演艺。支持汉中做强两汉三国文化线路。支持榆林石峁遗址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推动金融改革试点。创建西安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西安市开展数字人民币第二批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和载体多样化。充分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政策,争取国家金融外汇改革试点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扩容等试点工作。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金融机构稳妥开展金融创新,争取实现全国“首单效应”,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案例。

完善陕西省金融服务云平台、“政银企”对接平台、“通丝路”平台,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广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与业务模式,深入开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

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铜川创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创新环保国际合作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用好“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省级合作基地、陕韩环保合作事务委员会平台,创新环保国际合作模式,构建和完善开放、多元、包容的绿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发挥杨凌农业示范引领作用,聚焦节水灌溉、农业种养殖,大力推进技术交流。推动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转化,支持榆林治沙经验“走出去”,举办“绿色丝绸之路”治沙交流会。

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推动绿色基建、绿色产业、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建设,加强对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管理工作指导和服务,督查指导“走出去”企业更加注重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绿色规划管控,持续推进陕西清洁能源“走出去”,逐步实现全省能源网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共享。

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