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城市建设者——“筑”就闪光青春成就别YOUNG精彩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青年城市建设者——“筑”就闪光青春成就别YOUNG精彩

工作中的苏海涛。

工作中的苏海涛。

质检员常克敏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

质检员常克敏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

中建二局第三分公司的刘鹏飞(左二)与同事们核对施工信息。

中建二局第三分公司的刘鹏飞(左二)与同事们核对施工信息。

李进在距地面40多米高的塔吊驾驶室里工作。

李进在距地面40多米高的塔吊驾驶室里工作。

安装工肖尧在高空吊篮上进行作业。

安装工肖尧在高空吊篮上进行作业。

原标题:青年城市建设者——“筑”就闪光青春 成就别YOUNG精彩

当前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一批省级、市级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开工,一批关系西安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台台塔吊背后、一个个工地现场,“90后”新工程人已开始挑大梁,成为城市建设的助力者,他们通宵达旦坚守,远离家人奋战,只为让城市更亮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这些奋斗在基建一线的新工程人,有着怎样的特点和成长经历?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记者走近这些年轻的城市建设者,听他们讲述有关青春的奋斗故事。

“90后”项目经理 是这样炼成的

他说话快人快语,办事干脆利落,凭着百折不挠的“冲劲”和敢于担当的魄力,刚入职就挑起了“项目掌舵人”的担子,承接了中国四大名酒——西凤酒厂新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他就是中建安装华西公司“90后”项目经理苏海涛。

2019年刚刚入职中建安装华西公司,苏海涛就接到了建设西安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在创下连续作战32小时纪录,圆满完成任务后,还没来得及歇一歇,苏海涛就回到了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扩建技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

苏海涛入职后的“首秀”从此便真正开始了。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扩建技改工程项目是陕西省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华西公司首个工业厂房EPC总承包项目,工程质量要求非常高,加上项目建设期间,原酒厂的正常生产仍旧继续,必须要保证边建设,边投产,边拆除拟建区域现有的建筑物、设备设施,对项目参建者而言考验非常大。

另外,在疫情的影响下,如何快速集结工人,确保工期,成了摆在苏海涛面前的最大难题。为了抓住施工黄金时间,完成节点任务,苏海涛多方联系,与输出劳务的当地政府协调,由项目部派出专车把800多名工人分批接到现场,经过隔离、多轮核酸检测,确保每位工人健康上岗。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连续68天的阴雨天,为了抢进度,苏海涛组织大家通过倒排工期,开展模块化施工,对管理人员、工人进行针对性梳理、分组,明确班组责任人,划分班组负责施工区域、作业内容,责任到人到班组,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24小时连续作业,创造了3天一个80000平方米结构层的奇迹,将原本计划3年的工期整整缩短了一半。不仅如此,在追求专业品质的过程中,苏海涛的团队还收获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

从当上项目经理的那天起,三年时间里,苏海涛很少回家,每次妻子带着儿子到项目部给他送换洗衣物,他就拉着妻子和孩子在工地上转一转。“别人的假期是国内外旅游,我们家唯一的家庭集体活动就是逛工地。”苏海涛说,好在妻子只是抱怨几句,依然很支持他的工作。在同事们的眼中,这位“90后”项目经理,正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的生动写照。

“锱铢必较”的工程项目质检员

常克敏是一个“90后”,也是中建二局第三分公司最年轻的质检员。

在建筑工地上,工程质检员的工作与其他的工种很明显的区别就是,需要跑来跑去。

记者见到常克敏时,他正拿着智能云回弹仪,在一栋刚刚完成主体施工的建筑上进行数据收集。只见他在建筑立柱上拿着记号笔一边画着四方格子,一边用一个像饮料瓶一样的仪器在柱子上不停按着。“这里一共有16个小格子,代表了16个点位,现在需要用回弹仪一一测试。”常克敏告诉记者,通常建筑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后,需要严格检测其强度,作为质检员,他的工作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在每一层建筑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数据收集。

或许对于外行人来说,工程建设不外乎是钢筋水泥、砌砖盖楼,但对于常克敏而言,仅仅是一根钢柱的安装就有十多个操作细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他需要跟随工程进度,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特殊工序的施工工艺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确保每道工序合格。同时对进场的钢筋、模板等建筑材料也要进行质量检测,对每一个施工细节做到锱铢必较,进行全流程的数据检测、记录和送检。在他看来,只有所有细节都达到要求,才能做到质量达标,才能给千家万户提供遮风挡雨的幸福家园。

虽然“90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飞扬跳脱,但其实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与常克敏一样,已收敛起任性与随意,在别人眼中最平凡的岗位上,用认真工作来检验倏忽而过的青春。

“95后”项目总工践行工匠精神

别看刘鹏飞只是一名“95后”,但作为中建二局第三分公司年轻的项目总工,他用真诚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展现了当代年轻人为事业拼搏的匠心。

2017年大学一毕业,刘鹏飞就进入了建筑行业。从基层做起,先后在多个岗位轮值的他,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把工作做到极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促就了他过硬的专业本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成长为一名项目总工,在占地67亩的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上独当一面。

“刘鹏飞是我们公认的工作狂。”同事们这么评价他。刘鹏飞毕业于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因此入职后如何利用新技术,帮助项目提质增效,是他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在项目中,他曾提出采用室内施工升降机施工技术,充分利用主体结构电梯井道安装室内施工升降机,从而改善建筑施工环境,解决了地下室建筑物内材料运输的问题,并大幅提高了建筑施工安全性、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效率、节约了建筑施工成本。同时,他带领团队在施工中采用中空塑料模板以塑代木。“表面光洁、脱模容易、无需涂刷脱模剂的中空塑料模板,中空结构增强了模板板材的强度和稳定性,结合方圆扣加固方式,无需打孔、穿墙,安装程序简单、缩短工时、周转次数高、节省成本,有效地提高了框架柱混凝土成型质量,混凝土成型后免去抹灰施工工序。”说起自己的专业,刘鹏飞滔滔不绝,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个“宅男”,因为工作忙,他很少有陪亲友的时间,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出去转转,他也会不自觉地盯着街边的各种建筑看个不停。

“工作不停,学习不止。”刘鹏飞告诉记者。在工作的同时,他坚持自学多方面知识,将自己打造成全能型人才,以真诚的工作态度、真才实学的工作能力,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留下一抹他的专属色彩。

塔吊司机享受“云端”作业快乐

1997年出生的李进是一名有三年驾龄的塔吊司机,每天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作业。有人说他是生活在“空中楼阁”中的人,而他却幽默地调侃道,“和百度云、阿里云一样,咱的事业也是在‘云端’。”

“五一”假期前,记者跟随李进,体验了他的“云端”工作。虽然尚未入夏,但是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在正午时分仍让人觉得“烤得”厉害。想要去看看李进的工作状态,必须在做好全套安全防护措施后,从塔吊下的钢架手脚并用攀爬。

“我们一般早上7时就开始工作,中午12点才会下来吃午饭,下午休息以后,再上去。”李进说着双手抓住爬梯,脚尖一蹬,沿着90度的“天梯”开始往上爬。

记者硬着头皮跟在后面一步一步向上爬,1米、5米、10米……随着高度增加,爬梯被晒得发烫,塔身随着人的移动轻微摇晃。尽管这台塔吊是现场最低的仅有44米高,且攀爬仅需从楼体与塔吊间搭建的连廊顶端向上爬20米就能到达驾驶室,但记者仍不自然地两腿发抖、心跳加速,几分钟后到达操作室,靠在驾驶窗边喘着粗气。早已爬上来的李进已镇定自若地操作起长长的吊臂投放材料。

李进说,如果中途不上厕所,几十米的塔吊每天他只需要上下爬两个来回,基本上一趟也就不到1分钟。44米的塔吊对他这个“老把式”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爬过最高的塔吊是130米。在外人看来“直插云霄”的塔吊,光看上一眼就已感觉头晕目眩,但李进爬上爬下仿佛上下楼梯一样。一两平方米的塔吊操作室,一张座椅就是李进每天的工作环境,一天下来,至少要在这里待上八九个小时,遇到项目赶工,他还干过通宵。尽管驾驶室里有空调、窗帘,但仍旧会冬冷夏热,李进却不以为然,他最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在几十米的高空,哪怕掉下去一粒小石子,都有可能伤到人。”李进说。所以,他必须时刻保持专注,根本顾不上冷或热。

白天,坐在高空中看到的是地面上如豆般的人影车形;夜晚,在驾驶室里可以看城市的万家灯火,看着高楼一天天拔地而起,李进说自己内心很享受。

为高楼“穿衣”的安装工

攀爬在城市高楼外墙上进行清洁工作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蜘蛛人”,而另一种“蜘蛛人”的工作则鲜为人知,他们的工作对专业要求高、危险系数高、辛苦程度高,他们就是为高楼进行“穿衣”施工作业的安装工。

“五一”前夕,记者亲身感受了不一样的“蜘蛛人”工作。站在离地数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吊篮里,即便没有风,只要在上面走动,整个吊篮就会发生摆动,如同坐在高空海盗船里一般,让人心里直发怵。而这一切对于25岁的安装工肖尧来说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我是重庆人,在西安已经工作好几个月了,西安生活蛮安逸的。”下班没事的时候,肖尧也会和工友一起转转,大唐不夜城就是他们常去的地方。“望望城市繁华中的高楼建筑,虽然这些项目我都没有参与,但是自己在这个行业中奋斗,也算为城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肖尧满脸自豪地说。

1997年出生的肖尧,年龄不大但是干这份工作已经有五六年了,去过杭州、苏州、武汉、南充……

吊篮上的工作很繁杂,包括焊接、装线条、装铝板、打胶、抹灰等等,每天一上工就得在吊篮上面待10个小时左右。“冬天冷风吹得人脸疼,夏天晒得脸上掉皮。”肖尧说,虽然很辛苦,但是他愿意坚持。

“吊在半空中作业,害怕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肖尧腼腆地笑着说:“一开始爬到这么高的地方,肯定害怕,动都不敢动,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楼房外立面施工大多在几十米到上百米的高空,肯定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在施工前把安全工作做细做足,安全就有保障。”谈及高空作业的经历时,他的脸上浮现出轻松自如的表情。

交谈中,肖尧说,自己本是学计算机的,2017年职高毕业后就开始到处打工,但专业一直都不对口,收入也不高。后来听同乡说工地上安装工收入高,他就跟着师傅学起了“本事”。

谈及未来,这个“95后”很实在,他表示要努力挣钱,早点成家,让父亲少操点心。他愿意凭“流汗”赚钱养家,赚得踏实,花得也踏实。

本版稿件 首席记者 龚伟芳/文 首席记者 王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