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闻:白衣秦兵战“疫”前线书写使命担当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暖新闻 > 正文

暖“心”闻:白衣秦兵战“疫”前线书写使命担当

王贺正在为小朋友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王贺正在为小朋友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杨彦平和同事一起进行入户采样。(受访者供图)

杨彦平和同事一起进行入户采样。(受访者供图)

吕海港正在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吕海港正在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每天核酸采样结束,吕海港(右)都要把队员留下的医疗垃圾进行规范处置。(受访者供图)

每天核酸采样结束,吕海港(右)都要把队员留下的医疗垃圾进行规范处置。(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白衣秦兵战“疫”前线书写使命担当

——西安市支援长春市核酸采样队特写

张黎娜 王江黎 马相

回故乡战疫情的王贺——

三过“家门”而不入 守好抗疫第一线

■记者 张黎娜

22日,是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骨科医生王贺支援长春核酸采样“回家”后解除隔离返岗的第7日。12台手术、2个夜班,重新返岗的王贺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回首在长春奋战的35天,往日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支援家乡义不容辞

谈起支援家乡长春市的抗疫经历,王贺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2022年3月22日。“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虽然自己后来到西安工作生活,但外公外婆,三个舅舅和姨妈一直居住在长春。”今年3月初从新闻上得知吉林疫情骤起,波及地区多、范围广。而此时的西安,也刚刚经历了一场疫情“大考”,有着丰富抗疫经验的王贺也跟随队友奋战在西安本土疫情防控工作中。“当时挺揪心的,一边担心家乡的抗疫情况,一边全力以赴迎战第二故乡的疫情。”

随着西安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向好,3月22日,完成核酸采样工作居家休养的王贺看到单位工作群中发出通知,医院将选派104名医护人员组成西安市支援长春市核酸采样队,前往长春一线抗击“奥密克戎”。刚刚进行2天居家休养的王贺毫不犹豫地“申请出战”,希望能为家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出一份力。3月25日凌晨2点多,背着一个简单的双肩包,王贺与队友们乘包机飞抵长春。

采样队员两手发酸咬牙坚持

抵达长春的首日,顾不上舟车劳顿的疲惫,西安“大白”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核酸采样工作中。王贺所在的小组接到的任务是前往汽开区的封控区执行采样工作。

“核酸采样工作看似简单,但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身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采样物品和消毒用品,每天不停地在楼层爬上爬下,非常艰辛。”而且,时常要为许多“红码”人员采样,风险很大。他们每次采样都小心翼翼,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

“做核酸咯!”王贺和队友一边敲门,一边喊道。“核对被采样者的信息、采集核酸样本、将样本小心放入采样管中……一切的行动也因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变得笨拙而吃力,即便这样,我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疫情面前不容有失。”虽然3月底的东北寒风刺骨,但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头戴护目镜、隔离面罩,手套和袖子的接口处还用胶带缠紧,没走几户,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王贺的护目镜和面罩上裹上了一层雾气,在光线昏暗且楼道狭小的空间行走时,甚至看不清脚下的阶梯,队员们摔倒磕伤是常事。

初到长春的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上门为封控区内的居民进行核酸采样。且这些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上上下下几十趟,全靠两条腿。不停地敲门、采样,一天下来,两手发酸发痛,双腿发软。每次采样回来,在汗水浸泡下,他们双手的皮肤都发皱发白,防护服内的衣服都湿透了,整个人累得几乎虚脱。王贺说,那些日子再苦再累都不怕,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大家都咬牙坚持。

舅舅家就在眼前可我不能进去

4月的西安,春暖花开,而4月的东北仍然供着暖气,队员们更是经历了两场雨雪天气。在长春抗疫的每一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西安“大白”的身影。4月3日,长春市吹响了主城区“社会面清零”的号角,采样队全体队员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大家顶风冒雪,深入楼栋,走街串户。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长春大风大雪天气,气温已经到了-8℃,寒风凛冽。穿上靴套,行走在雪地里真的是一走三滑,任凭刺骨的寒冷吹打在身上,条件艰苦加上寒冷的天气,给身着密闭防护服的大家带来了极大挑战,但队员们不敢有丝毫松懈,严格采样,规范操作。”每采集一人就消一次毒,方向不定的阵风裹挟着零度以下的气温掠过大家刚刚喷过酒精的双手,带走了才因手卫生产生的一点余温。手冻得早已麻木不能打弯,但是就是用这样冻僵的双手,西安“大白”们一次次稳、准、规范地完成了采样操作。

王贺印象最深的是在执行宽城区采集核酸任务的过程中,三次经过了舅舅家小区的门口,看着熟悉的街道,儿时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然而严格的闭环管理条例让他感受到了三过“家门”而不能入的辛酸。“当时我和舅舅家的距离最近不到百米,路过三次,可我不能进去。”王贺说自己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但只有坚定不移地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才能早日与亲人相拥。

无数次穿梭宽街窄巷,无数次上楼下楼。长春人民看不清他们的面庞,只能望见他们渐近渐远的身影。那一抹抹“大白”的背影,有些疲惫,令人心疼,但他们没有抱怨,更不会退缩。

“逆风”而行的杨彦平——

“在最好的年华 做了最有意义的事”

■记者 王江黎

“那天上午我在上门诊,下午在高陵区医院指导手术。手术刚结束,就看到医院党委的通知,我就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了。”回忆起自己报名参加西安市支援长春市核酸采样队的情景,西安市中心医院的杨彦平至今仍印象深刻。因为那天,是他完成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援曲江防疫任务,返回医院工作的第一天。他在电话里简单向父母和爱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当他从医院回到家时,父母已经为他把行李打点妥帖。“家里10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全靠两个老人照顾,这让我于心不忍,但我的抗疫经验到底丰富些。危难时刻,守小家和顾大局从来不是选择题,家人们的全力支持,也让我的选择更加笃定。”3月24日晚,杨彦平随队出征,于25日凌晨安全抵达长春。

结合长春当地实际情况 迅速成立采样队工作专班

此次支援长春市的核酸采样队,由西安市卫健委抽调西安五家三甲医院521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西安市中心医院共101名队员分为两个分队,杨彦平担任净月分队副队长,在总指挥长郭华副院长的带领下,配合分队长负责外出采样对接工作、评估环境、分配任务,同时协助感控督导及落实工作。

当时,长春的疫情防控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在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压力很大。初到长春,医疗队立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修订了“市中心医院支援长春核酸采样运行管理方案”,从核酸采样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着手,确保采样工作有序、高效、安全开展。在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总原则,严守院感防控“零感染”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结合长春当地核酸采样工作实际情况,迅速成立采样队工作专班,细化分工,设立多级防控体系,优化十余项工作流程,定期召开全员线上培训、各组长会议,随时收集、解决工作中的院感问题,降低院感防控风险。

原本净月分队主要负责支援净月区的核酸采样工作,但随着疫情防控的需要,短短几天,队员们的足迹遍布长春市九台区、宽城区、绿园区、南关区、经开区等多个辖区。为了保证医疗队“零感染”,大家出任务时不能进食、不能坐私家车,加之采样点位分散,部分道路封闭,为了按时按点完成采样任务,去哪里、走哪条路、几人去、准备多少物资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杨彦平前一天一一对接落实,第二天再把每个队员按时送到采样点。

队员们早出晚归,其间至少要保证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而杨彦平则要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坚持得更久。送完队员后,杨彦平还要进行现场检查,确保队员出任务期间尽可能安全,同时对当地采样点设置、医护人员防护服不符合感控要求等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并予以纠正。任务繁重时,他也会参与采样工作,采样完毕后,负责把队员从每个点位接到车上,再一起返回驻地酒店。“任务重,大家都很辛苦,所以我必须把分内工作加倍做好,尽可能地对接好每个点位的每个细节,尽可能避免意外情况,降低全员的感染风险。”

再苦也要守好岗

4月的吉林早晚温差大,狂风肆虐是常事。杨彦平说,疫情最吃紧阶段,队友们的身影同北国春城的风一起,让他记忆深刻,每每回想起来,总是鼻头一酸。风很冷吹得又急,大家一起在大风中哆嗦着身体完成一采一消的标准动作,脱下手套时双手肿胀得像烤熟的红肠;入户采样时,队友们全副武装全身挂满手消瓶、采样管,一层层爬楼,没有一个人中途退缩;每次任务结束时,虽然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大家都会开心地奔向大巴车,辛苦之余是满满的成就感;上车后,彼此交流当日的任务心得,几分钟后便鸦雀无声,各自靠在座椅上沉沉睡去……“有人说,疫情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风起,我们逆风而来;风停,我们平安归去。有幸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负青春、不留遗憾,在最好的年华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杨彦平说。

据悉,支援长春期间,西安市中心医院采样队累计完成核酸采样50余万人次,其中入户核酸采样达7万人次。“我们远离家人、跨越2000多公里,就是为了与长春人民一同奋战早日战胜疫情。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任务‘零感染’全员回归,这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杨彦平说。

“管家大哥”吕海港——

抗疫“老兵”上前线 当好队伍“主心骨”

■记者 马相

5月22日,结束居家健康监测的西安市支援长春市核酸采样队队员吕海港重返工作岗位了,回到他每天至少五六台手术的日常中。

丰富的抗疫经验让他成为采样队的一员

吕海港是西安市红会医院手术麻醉二科的一名医生。当长春疫情告急西安要组织核酸采样人员援助时,吕海港第一个报了名。“我有公共卫生中心和定点医院工作的经验,我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吕海港就主动请缨参加抗疫工作,先后在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工作了数月;2021年底,疫情再一次来临,红会医院需要成立支援队伍,前往定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吕海港又第一时间报了名。吕海港说自己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抗疫“老兵”,在长春防疫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冲在前面。就这样,他再次白衣执甲,成了西安市支援长春市核酸采样队的一员。

工作一贯认真细致,作为多次逆行的“老兵”,采样队一到长春,吕海港便接起了“管家大哥”的任务。让分队50个人规范穿戴防护装备,于当天早上10点就投入到紧张的核酸采集中,这是吕海港的第一项任务。他要尽快熟悉当地工作,除了自己上手采样,还要负责协调分队队员的采样工作以及感控方面的监督。如何防止被检测者取样时喷溅,防护服如何规范地穿脱……尽管这些要领大家都烂熟于心,但依然要“复习”得一丝不苟。这位严格的“管家大哥”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不容小觑,他要对每一位队员负责,只能一遍遍重复工作要点,用脑中始终绷紧的弦,规范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44天足足瘦了10斤

支援第一天,吕海港所在的分队要完成25000多人的采样任务。采样操作不难,但风险很高。吕海港说,危险可以防护,但全副武装工作对采样人员也是巨大考验。

严密的防护装备下,经常会感觉憋闷缺氧,护目镜很快就会被雾气遮挡视线。受口罩系带、面屏卡扣等多重“压迫”,等采样结束,两只耳朵疼得都不能碰。胳膊近500次地抬起放下,一天下来连吃饭的劲儿都没有了。为了避免因上厕所导致穿脱防护服浪费时间,从出发前2个小时开始采样队员便不再吃喝,等到一天的采样结束,大概有10个多小时不会进食。体力大幅消耗的情况下再不进食,好多队员都瘦了,吕海港在长春44天更是瘦了足足10斤。

支援出发时西安的天气已经有了暖意,谁也没想到,来到长春一下子又“返冬”了。支援到第5天时,长春出现了恶劣的大风雨雪天气,去往采样点的路上,强劲的大风让队员们只能弓着身子一步步往前挪。根据防疫要求,采样点位必须设置在通风处。好不容易挪到了岗位上,队员们不停消毒的双手冻得僵硬,透明的面屏上也结了冰。吕海港说,为节省时间,大家出发时就会穿好防护服。防护服里面无法穿得太厚,等结束采样后到了晚上,气温更低,脱掉被污染的防护服等待通勤车时,队员们全身颤抖,缩着脖子。“那寒风把人冻得冰冷冰冷的,似乎要把人冻僵了才甘心,我们只能跳着、蹦着来取暖。”

4月3日,长春市吹响了主城区“社会面清零”的号角,队员们必须上门入户进行采样。吕海港告诉记者,他们负责的辖区内有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队员们就要穿着防护服楼上楼下来回爬。他们连续几天,每天都爬100多层楼,汗水流进眼眶,只能拼命眨眼,让视线清晰一些。等采样结束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从头到脚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很多队员腿都抬不起来了。

看着不断下降的感染人数 倍感欣慰

所有队员经历的辛苦吕海港都一一感受过,但作为“管家大哥”,他还要来回不停在各采样组间进行巡视,协调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到每次采样任务结束后,吕海港要监督协助所有队员脱掉防护装备、将留下的医疗垃圾进行规范处置,还要在回到驻地酒店后总结当天的工作,反馈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完善核酸采样流程,做好感控工作,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第二天的采样效率。”吕海港说,自己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五六点起床。

说不辛苦是假的。吕海港坦言,支援采样的任务要比在定点医院的工作更艰辛,面对着隐匿未知的病毒,对抗着寒冷恶劣的天气,像打“游击战”一样每天变换着新的采样点……所有采样人员都克服着重重困难。可即便这样,也没有一个医护人员退缩。吕海港认为,自己更应该憋着一股劲,做分队队员那根坚韧的“主心骨”。“我这边结束了,哪里还有没采完的?我去!”“哪个小区没有电梯,我体力好,我来爬楼梯”“物资到了吗?我能扛,让我去搬”吕海港表示,层层包裹下的每个人,看不出年龄看不出性别,都团结一心,拼命在与病毒抢时间,将西安医护人员的勇敢与担当,随着汗水一起挥洒在了长春的大地上……

就这样,1天、2天、3天……采样队员们在长春奋战了44天。支援到了尾声时,看着不断下降的感染人数,大家都觉得背后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一切也就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