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叠加优势,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服务优化等系统集成创新,着力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政策激励“引聚”人才。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谋划人才。出台西咸新区《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载体平台搭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生活保障四个方面实施27条举措,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二是创新评价体系挖掘人才。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试点区域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破除“唯帽子”倾向,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出发评价人才。建立“以赛代评”机制,通过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发掘评价人才。三是推出奖励政策吸引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重点领域人才提供个税奖励、购车购房补贴、子女就学等政策支持,加速吸引和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机制“育用”人才。一是“资智融合”助力人才创新创业。参与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出资,积极推荐区内氢能、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25个科创类项目,通过直投方式为人才赋能,促进人才、资本、产业等要素充分融合。新区财政每年列支2亿元,专项用于人才引育和政策兑现。二是“校招共用”推动人才合作共享。与西安交大合作共建“三池一机制”,以高校为招引平台,面向海内外引育高层次人才,构建“人才池”;围绕重点产业链,征集链主企业“卡脖子”技术,按照项目合作管理模式,建立“项目池”;配套专项资金,建立“资金池”。创新揭榜挂帅、揭榜领题、横向课题等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地人才共享机制。三是“内外互动”促进人才要素互通。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境外研发、本土转化、海内外经营”的离岸孵化模式,帮助人才对接海内外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服务全省秦创原建设,对接全省11地市,建立C11城市人才发展联盟,匹配各地市人才需求,使人才和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三)优化服务“留住”人才。一是搭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将秦创原人才大市场数字化,搭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人才发展、市场运营、人力资源等五大功能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人才政策“一键兑现”、高端职位“一键触达”。二是建设人才创业空间载体。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布局服务中心、创新空间、咖啡街区等功能区域,配建人才公寓、人才公园、人才展廊等基础设施,为海内外人才和项目提供空间载体。三是组建人才服务专职队伍。打造人才经纪人、人才服务专员、人才顾问、政务专员等4支高层次人才服务队伍,在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企业政策、金融服务等生产性需求以及政策申报、交通出行、休闲保障及代买代办等生活保障服务方面提供全周期的解决方案。四是完善人才生活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化人才服务公寓,在重要产业园区布局人才服务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费托与托管服务和子女教育补贴,开通门诊、住院绿色补贴,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
二、实践效果
(一)各类优秀人才加速聚集。目前西咸新区已出台41条人才支持政策,为各类人才和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61亿元。2022年,西咸新区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89名、创新创业人才22147名,同比分别增长195%、120%。建立了6类秦创原人才认定体系,认定秦创原创新人才133名。成立“秦创原人才猎头联盟”,招猎并举引进优质人才110名。
(二)人才育用成效更加突显。聚焦西咸新区重点产业布局,已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氢能产业链和数控机床产业链人才共享工作站,其中数控机床专家共享工作站已引荐机床行业专家13名,与产业链企业签约合作项目4个,有效解决了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痛点”问题,目前正在为新区数控机床企业研究破解因刀具磨损而导致频繁换刀的技术瓶颈。
(三)人才服务生态不断完善。形成了线上有“秦才云”人才服务平台,线下有“一站式”人才服务大厅,身边有人才服务站,随时有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响应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生产、生活、政策等全场景服务“全程网办”和“全区通办”,累计对接服务高校10余所、企业上百家,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各类事项600余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将持续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工作。探索设立英国牛津,美国休斯顿、硅谷等地离岸创新基地及海外引才工作站,不断提升人才育用的全球视野。持续推进行业人才评价改革创新,形成更具代表性、可复制性的评价体系。
供稿单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