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走在沿黄公路上,你能看到什么?
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南至渭南市华山莲花座。沿黄公路,蜿蜒曲折,沿着黄河,途经榆林市、延安市、韩城市、渭南市等4市12区县72个乡镇1220个行政村。
当你行走在全长828.5公里的沿黄公路上,你能看到什么?
黄土高原由“黄”转“绿”
“二十年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居民生活贫困。二十年过去了,经过全县人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从黄到绿的转变,日子也过得更好了。”延安市延长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郝景祯说。
站在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山坡上,放眼望去,当初贫瘠干裂的印象早已不复存在,黄土大地已换上绿色新装。
油松、侧柏、樟子松、小叶杨、杜梨在这片黄土地上落地生根。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适地适树、保水剂生根粉应用、挖大坑表土回填、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现在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已完成人工集约栽培林3.13万亩,预计到2030年,可新增森林面积5.08万亩,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5.06万方,储存碳汇量12.53万吨。”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中秋介绍道。
芦苇随风摇曳,百鸟在这里停歇。黄河西岸的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绿荷相倚满池塘。40多公里的黄河,在这里形成了193平方公里的湿地,占县域面积的13.4%,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滨湿地。
合阳当地加大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力度,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丹顶鹤、白天鹅、黑鹳、大鸨等100余种珍稀鸟类常年栖息。天宽地阔、烟波浩渺,打破半碗是水,半碗是沙的黄河旧印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在这里吟诵,合阳成为游客黄河之行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陕西林业系统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流动沙地全部治理、植被覆盖度达到60.7%的优异成果。全省十年累计营造林811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陕西段保护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
2022年,陕西营造林703.43万亩,占490万亩年度目标任务的143.56%。陕西预计今年将完成营造林超5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万亩,种草改良24万亩,为建设绿色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黄河边的“金果子”
在榆林市府谷县,海红果树遍地都是,早些日子家家院子里都种着几棵海红果树。小小的红果子,一口下去酸甜可口。但由于过去加工技术不到位,海红果也只是府谷县人茶余饭后的小零嘴。
近年来,府谷开始在海红果上做文章,让红果子成为府谷县人的“金果子”。
“我们把果树专家请过来专门给老百姓们讲解怎么栽种海红果树,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的海红果已达200多万斤,只要是老百姓的海红果,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府谷县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刘文彦介绍。
经过府谷县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加工,海红果摇身一变为可口的海红果酒、海红果白兰地、浓缩海红果(高酸小苹果)清汁。由于海红果本身富含单宁、黄酮、VC等多酚类物质,加工后的饮料也具备了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等功效。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把我们的海红果产品推出去,带动更多当地村民增收。”刘文彦说。据了解,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每年能带动当地1500户果农增收。
颜色深红、个大、皮薄、肉厚,黄河岸边的红果子正在变成“金果子”。
在秦晋黄河大峡谷里,红枣又被称为母枣,因由母亲河黄河养育得来,是沿黄百姓的致富果。但由于前些年气候、竞争优势不明显导致陕北红枣滞销,村内农动力的流失,也让红枣产业发展步入了瓶颈期。
神木市万镇镇的大学生村官张亮,面对红枣滞销、枣贱伤农的困境,他四处调研、学习,在调研途中,他萌生出一个大胆想法,现在人们都爱喝咖啡,能不能把红枣和咖啡结合起来,让红枣变时尚?
带着让陕北红枣重新热起来的使命感,张亮在神木市西豆峪村建成了神木市第一家大型现代化红枣深加工创新工厂,并基于“充分释放红枣灵性”的品牌理念,并创立了品牌曼乔,让红枣拓宽“朋友圈”,拉开了陕北黄土高原百万亩黄河红枣产业革新发展的序幕。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红枣咖啡、红枣能量饮、红枣沙棘饮料.....红枣和各类饮品原材料相结合,转变为高品质红枣系列产品。其中,曼乔红枣咖啡让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红枣与源自东南亚的白咖啡完美融合,获得了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品尝一口,枣咖交融、温润醇香。
红枣在这里焕发新生机,近年来,由张亮创办的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规划建立了集“有机红枣种植+科研生产+市场营销+乡村旅游服务+红枣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曼乔红枣科技园”,从“红枣创新工厂”到“红枣科技园”,企业在不断构建红枣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企业已累计就地转化当地红枣600余万斤,每年保底收购西豆峪村及万镇镇贫困村全部红枣,通过深加工转化提升红枣附加值10倍以上,带领西豆峪村枣农完成红枣低产园改造2000亩。
“今年,我们开始筹建国内第一个以黄河红枣为主题,重点发掘讲述红枣文化,科普展示红枣生物学演进的‘黄河红枣馆’,积极弘扬红枣文化,保护黄河红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张亮说。
沿黄旅游正火热
滔滔黄河从河口镇急转南下,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以河为界,陕西山西隔河相望。在晋陕大峡谷中,黄河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4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30余米,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瀑布。
(图片来源于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壶口瀑布作为黄河段网红景点,成千上万的游客站在黄河岸边,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听轰隆隆的水声响彻峡谷,越走近越发振聋发聩。
近年来,陕西、山西两省共同组建了黄河瀑布旅游区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建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门票价格、统一投诉处理、统一对外宣传”五统一机制,实施了一批设施提升、功能完善、生态绿化、文化展示类项目。2022年7月15日,在两省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跻身国家5A级景区行列。
随着沿黄旅游的兴起,延安市宜川县以壶口5A级景区为龙头,以大壶口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如意瀑布群、秋林抗战纪念地、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堡寨等文旅融合区开发,启动实施沿黄公路至如意通景公路、秋林民俗文化生态休闲体验区等配套服务设施。
“五大片区”的开发建设,将与壶口瀑布景区互为链接、互为引流、互为补充,可以有效辐射带动黄河沿岸壶口、云岩、秋林、集义4镇、45个行政村、11844户、40026人增收致富。
北临黄河、南踞山腰,作为三秦之锁钥的潼关,因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自古便是中国水陆交通枢纽,是漕运系统中河运的重要发源地,渭南市潼关县同样也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明清时期潼关古城的辉煌盛世、潼关千百年来的战争文化、黄河漕运码头的繁忙景象、黄河老腔的慷慨激昂……潼关当前发展和未来规划的窗口和平台映入眼帘,四大部分经纬交织,在潼关县博物馆里共同组成一幅“印象潼关”之图,讲述着一个历史悠久,自然与文化底蕴深厚的潼关。
坚固如铁的关城与壁立千仞的天然“禁沟”浑然一体,两千多年历史的黄河老腔就诞生在这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宽音大嗓,粗犷豪迈,一人领唱,满台帮腔。
近年来,渭南市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目标,大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串联起黄河沿岸的青山绿水、生态湿地、历史文化,描绘沿黄公路上的生态画卷,全力打造黄河文化渭南新地标。
今年,“寻‘渭’乡土文明 遇见黄河”旅游线路也入选为2023年第二期“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随着母亲河黄河一路南下,止步潼关欣赏三河交汇之盛景。
当然,陕西沿黄公路的美景还不止这些,宛若一条潜龙的黄河入陕第一湾、当地人称“五花肉”的秦晋蒙三省交汇之处莲花辿的独特风景、鸡鸣闻三省的壮美景象都等着游客们的到来。
行走在沿黄公路上,你不仅能看到沿岸五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三河交汇的落日余晖,还有皑皑黄土地的由“黄”变“绿”,和村民摘下“金果子”的朴实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