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大讲堂》第二季对话王双怀 | 从秦岭“深处”谈“民族性格”

《华山论剑大讲堂》第二季对话王双怀 | 从秦岭“深处”谈“民族性格”

由凤凰网陕西与华山论剑西凤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栏目《华山论剑大讲堂》第二季《从秦岭走来》,以人文秦岭为主脉,走进大秦岭、认知大秦岭、探寻大秦岭,感知秦岭见证下的历史荣光、时代精神、现代意义。

在第一期《华山,何为“华夏之源”?》栏目中,邀请到历史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双怀与著名文化学者、陕商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刚,以华山为中心,从“父亲山”、“母亲河”交汇之处展开文化思考,共同探讨华山之于秦岭,秦岭之于中国的精神展现。

为进一步探寻中央山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对话王双怀,讲述他对中华龙脊—秦岭、华夏之根—华山背后所蕴涵的文化特点、性格特征的见解与感悟。

王双怀接受《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组专访

王双怀接受《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组专访

栏目组:文化是魂,文化是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请您谈谈界分南北的秦岭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您认为的秦岭精神是什么?

王双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秦岭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重要山脉,同时也是连接南北方的重要山脉。

古人认为秦岭是“天下之大阻”,是中国自然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文化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中的河流流向南北两方,北方的河流一般称作“河”,南方的称作“江”,这是南北方的一些差异,所以秦岭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它连接了南北方,同时也给南北方地区形成自己的气候特点创造了条件。从人文地理方面来说,秦岭也连接了南北方,秦岭是丝绸之路东西绵延的重要屏障,可以说秦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汇的重要地方,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原创性、包容性、创新性,所以我认为秦岭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就像一个脊梁,连接东西,和合南北,这种“包容精神”很值得我们肯定。另一方面,秦岭也有一种奉献精神。秦岭是“中央水塔”,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秦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秦岭所传达出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栏目组:华山是孝道山、爱情山、财富山和英雄山,您认为的华山精神是什么?

王双怀:华山是秦岭的第二高峰,但是它的影响超过了第一高峰太白山。这是因为华山是五岳之首,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过去人们强调泰山的重要性,因为很多帝王在泰山封禅,这主要是因为泰山处于东方。在古人看来,东方是时间的起点,也是季节的起点。但是在五岳中华山最高,没有哪一座山脉能超过他,华山有五峰,除了北峰之外,其它的山峰都超过了两千米,其中华山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

华山

华山

华山不仅高,还非常的险峻,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人们常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是天下第一险山,壁立千仞,险象丛生,尤其是从南峰、东峰、西峰来看,华山这三座主峰的气势非凡,人们常用“华岳三峰,黄河一曲”来形容华山黄河的雄姿。

华山诸峰鬼斧神工,挺立、坚韧,它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中华民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华山就是这种精神的一种象征。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而华山正体现了中国人廉洁、清正、公正的精神。华山之灵、华山之险、华山之美,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华山所体现出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栏目组: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二者相遇之处的潼关实可谓山河表里,形胜之地,您如何看待潼关与二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联系?

王双怀:如你所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黄河是母亲河,而黄河和秦岭离得最近的地方就是在潼关。所以当你站在潼关时可以看到,潼关的脚下就是滔滔黄河,而潼关的南边就是巍巍秦岭,尤其是峥嵘的华山。人们常说“父亲山”与“母亲河”的对话处在潼关,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潼关是“三河交汇之处”,是“黄河离陕之处”,同时也是“岳渎相望”之地。中国古代的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东部的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南地区,而在周秦汉唐时期,长安作为国都历时千年之久,所以说潼关就成为了东西方交通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它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潼关——三河交汇处

潼关——三河交汇处

当年老子乘青牛过函谷关,随后就过潼关进入关中,留下的《道德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道家经典,后来道教的兴起和他有密切的关系。道教讲求天地之间的关系、天人之间的关系和人地之间的关系,主张要“看得开”, 这是很有智慧的。

潼关也是儒学重要的传播地。我们知道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孔子虽然没有入陕,但是孔子的思想来自周公,周公是在陕西西安“制礼作乐”的,所以说周公是儒学文化的先驱。潼关与函谷关密切相连,在历史上很多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都在潼关、函谷关一带往来过。后来在“儒学”向“理学”的转变中,“濂洛关闽”成为“宋明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其中“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先生就是关中人,“关学”是“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张载先生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现了儒家“拿得起”的精神核心。像王夫之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像顾宪成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当然,潼关和佛教也有关系。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慢慢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重要的旅游景点,其实都和佛教有关。佛教主张“放得下”,尤其是佛教所提出的“利他”精神,这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所以说它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

综上所说,可以看出,潼关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双怀为《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寄语

王双怀为《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