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携手东北 “非遗”扎根龙江“公益小镇”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西北携手东北 “非遗”扎根龙江“公益小镇”

5月2日,正值“五一劳动节”第二天,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一支特殊的队伍从学校启程了,他们中有教师、有学生,还有特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目标就是向社会大众展示经过他们团队的策划融合创新后,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产生的特色成果及艺术魅力,希望用大学生的创意创新与公益之心,引导更多社会人士关注与热爱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这支团队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竹福”公益团队。

在哈尔滨的“公益小镇”天鹅湖庄园进行了简短的启动环节后,“走进非遗,竹之新语”公益活动正式开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白鹿原竹篾灯笼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八十三岁的王学坤以视频方式展示了灯笼的文化历史与编织步骤;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花布”北蓝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孙晓梅现场展示蓝染技艺,介绍蓝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两项“非遗”各有特色,但要是将这两项技艺融入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竹福”公益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策划了用蓝染作为竹篾灯笼的蒙皮,巧妙将两项“非遗”融入到一项成果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以西北、东北文化色彩的碰撞与融合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成为了大学生们的独特创意。

除了邀请传承人进行现场讲解和视频学习,“竹福”公益团队在“公益小镇”现场还开展了“非遗”体验活动,为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DIY材料和精巧的灯笼材料,便于大家进行自主创新创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匠心和文化底蕴。

“竹福”公益团队队长肖诗洁表示:“目前我国许多非遗都面临着传承无门和知名度低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关注传统手工艺,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据悉,白鹿原竹篾子灯笼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灯笼编织十分讲究,工艺复杂,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以及编织、收口、烘烤、滚浆、糊纸等14道工序,已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麻花布”北蓝印染技艺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供稿单位:西安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