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杨凌: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原标题: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一年前,坐在第二届总决赛后排观看项目路演的大一新生闫文盛没有想到,一年后,同样地点,他将站在舞台中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暨第三届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从“发烧友”到一路过关“斩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闫文盛见证了农科城杨凌双创事业的“高光时刻”。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我国首个“国字号”农高区,杨凌示范区立足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聚焦“三区三高地一基地”的建设目标,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开展现代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工作,以赛促创、以创强农,全力打造陕西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总窗口,持续推进农科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常态化开展双创品牌赛事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连日来,深圳万可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孟强和团队成员一直埋头于实验室,对参赛项目的主要指标逐一进行再分析再研判。

图片

深圳万可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创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专业技术与产品研发企业,2023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再过几天,他们团队也将亮相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暨第三届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

图片

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6月由杨凌示范区申请、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已连续举办两届,累计共有全国27个省(区、市)的1100个项目参赛。

好项目、好技术要有好出路。为实现企业与科研团队的“双向奔赴”,杨凌每年举办中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超过130场次,通过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活动、举办双创品牌赛事,以赛促创、以赛促融,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对于此次参赛的团队和项目,组委会除在赛期给予培训辅导外,还将持续做好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各类资源、落地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图片

这也让各参赛团队及创投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和更多的创新创业者等,对于即将举办的这场总决赛的期待值拉满。

一个个项目路演精彩亮相,背后是一批创新资源加速向杨凌集聚。据统计,杨凌已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182个,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竞相创业的局面初步形成,双创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

各种双创品种赛事已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挥洒创意、展现自我、创新突破的舞台,一个个双创梦想在杨凌这方“沃土”萌发壮大。

创新性建设产业创新中心

唤醒“沉睡”资源打通“两链”堵点

总投资2亿元的陕西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已初步建成投用。该项目主要建设两个中试中心、一个研发中心、一个技术交流中心。

图片

中心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建,进行市场化运作,已取得国家级功能食品批准证书600余项,与扬子江、正大、力邦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开展营养健康食品、特膳食品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广,计划未来五年转化科研成果60项以上,新增2个以上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平台。2023年以来,已向步长制药、和氏乳业等大型企业转化技术成果25项,转化额3000余万元。

图片

这是杨凌唤醒“沉睡”资源,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两链”转化堵点的缩影。

作为国家首个农高区,杨凌享有“中国农科城”“世界农业会客厅”的别称,拥有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115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95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900多个,现代农业科技资源高度富集。

但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为了突破产业化壁垒,让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更多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杨凌聚焦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性建设种业、果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智能装备、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集聚12名院士、190多名科研骨干人才,有效建立起成果转化“四链”融合的良好机制。

截至目前,已承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及团队的33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建成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杨凌分中心,连年举办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观摩会,展示新品种1000多个,技术合同交易年增长率超过145%,苹果新品种“秦脆”苗木生产经营权以1200万元转让费刷新全国记录。

全链条梯次培育

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七年前,因一块“养土立命”的石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土壤学博士后沈锋坚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图片

七年来,沈锋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我国耕地安全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如今企业已由初创时只有20多平方米办公室,逐步发展为注册资本1000万元,建成1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累计5000多亩遍布全国的土壤改良与修复示范基地,成为专业从事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技术服务型企业。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创业人。从一名高知摇身一变成为“土壤医生”再到如今的杨凌锦华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凌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从获得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银奖,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沈锋看来,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这颗“种子”之所以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得益于杨凌的全链条梯次培育。

从培育优质的“种子企业”到培育优质的双创生态,杨凌的创业红利始终不减:先后出台支持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32条政策,全面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孵化载体增长率超过46%,建立政银担风险补偿机制,为16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创贷”2650万元。

精心“筑巢”迎来科创企业量质齐增。三年来,杨凌新增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40支、“新双创”队伍277支、科技经纪人187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136%、140%。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入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典型案例。

图片

一大批像杨凌锦华生态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正在杨凌优质的“创新生态”里加速成长。“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吸引一批国内知名创投基金参与大赛,持续加强与其他农高区联系对接,做好项目后续跟踪服务。利用大赛平台架起政府、市场、项目互通桥梁,还将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征集一批国际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大赛,进一步扩大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影响力,逐步建立现代农业领域项目库、专家库、资本库和人才库,打造杨凌双创工作靓丽名片,唱响‘杨凌声音’”。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米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