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瑞,渭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赵晓军,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丰收出席,围绕“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实践”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表示,渭南作为全国唯一同时位于黄河沿岸、秦岭脚下的城市,近年来,渭南市始终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坚决落实中省决策部署,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预计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双过半” 以项目支撑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计划渭南市级重点项目418个、年度投资61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50个、年度投资305亿元,占全市投资计划的50%。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2%,顺利实现双过半。建立“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开工必有产业项目,去年以来中交天和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92个项目竣工投产。策划储备重大项目291个,总投资1709.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20个、总投资900.7亿元。围绕招商引资,渭南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313个项目签约落地,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750个,获批建设用地2.43万亩。
补链强链 产业转型激发强劲动能
渭南市突出20条重点产业链,挖潜增效、补链强链,确保每年每条产业链落户配套企业1个以上。
2023年以来,圣唐乳业二期等3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华禹通泰等3户汽车企业实现整车出口,金隅节能2项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木王科技、科顺新材料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泰新材料等10户企业跻身省级隐形冠军名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1户。2023年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
乳制品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林畜渔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富平县入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合阳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向深向外 以创新挖掘发展潜力
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渭南市加快农业创新谷“一核+两翼+N产业链”平台建设,成立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渭南)技术转移中心,大荔县获评全省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富平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2023年秦创原创新驱动专项考核全省第一。
发挥孵化器的培育力。在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带动作用下,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3家,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三,去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85.7%和47.9%的高速增长。
深化跨区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西渭融合,航空零部件配套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富咸机场铁路、西安都市圈环线北段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任务,渭西欧华阴、合阳专列开通运行,进出口总额达到34.7亿元。
此外,渭南市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渭南市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先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95个,系统化全域化推进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30个、新建街头绿地广场23个、打通“断头路”13条、提升城市道路16条,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合阳县、富平县被命名为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同时,渭南市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编制完成渭河南山支流综合整治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4平方公里,7个国考断面、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坚决当好秦岭桥山生态卫士,秦岭重点区域管控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可视化,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350亩。
强项目,聚产业,重创新,促融合,优生态,增福祉,渭南市致力于打造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