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咸阳人75年住房改善管窥生活万千气象
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房子被看做是安身立命之地,它不仅是容身栖息之所,更是家和事业的代称,维系一家亲情,承载幸福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咸阳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居住空间和所处环境也迭代、升级、演变。从棚舍、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北平街老民居的斑驳,旱腰带曾经的穴居窑洞,农家小院的恬静,厂矿院所老旧小区的改造,高新区新住宅的林立……时代镌刻了咸阳人75年的住房变迁,也赓续和延展了几代人追求的“住有所居,人人乐居”美好愿景,这是咸阳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咸阳住宅林立。
“谁能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高的楼,不用爬楼梯坐上电梯就回家了。”9月12日,兴平市阜寨镇小寨村84岁的白素娥老人和邻居们在小区楼下惬意地拉家常,感受初秋的凉爽。谈起自己如今住宅条件的变化,她略显浑浊的双眼难掩光芒。“不可能想到有一天咱住的土坯房能变成大楼房,房间冬暖夏凉,有独立的房间、卫生间、厨房,不出家门,个人的生活全都解决了。”
白素娥老人的感叹是咸阳住房变化的一个缩影。住所,凝聚着人们最丰富的记忆和情感。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人们对房子的概念,简单而朴素。
时光飞逝,从狭小到宽敞,从砖瓦变钢筋水泥,从平房到高层,从农村到城市,从有房住到住好房,75年的一路走来,房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精致,咸阳人住房条件的改善展现着咸阳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时代烙印
土坯房里乐观面对生活
20世纪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老百姓的居住条件都很简陋,大多数地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但是人们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那时咸阳域内居住主要以平房和窑洞为主。地处平原的南部各县以平房为主,地处山区、旱原地带的北部各县以窑洞为主,建材用料主要是草泥、灰黏土、胡墼、砖瓦、石料等。为了能享受日晒和通风,房舍大都取南北朝向,而且聚家合处的传统观念较为深厚,相比现在居住习俗,大多推崇房室布局、庭院设置、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整体性格局。
“在农村,对于所有人来说,只要有住的,什么都能行。”白素娥老人回忆,五六十年代,农民条件较差,大部分人居住的是草房、土房,墙体用的是土坯,每块约二三十斤,土和泥加入麦秸,增强了墙体的粘连性和韧性,即使这样,土坯房依旧容易开裂,老鼠多,风吹雨淋,需要经常翻新。“很多房子还是祖辈留下来的,房子分正堂和偏室,连着很多间,土坯房只留很小的窗子,采光差,插几根木棍就是窗格子,冬天用油纸挡风,一个大家庭十几二十口人拥挤在一起。”
这类住房灰黄暗淡,总觉得尘土扑面,也是农村经济落后的侧面体现。和农村比,那个年代城市里的许多人居住在瓦片平房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公共厕所也很少见。据统计,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5.5平方米,住房条件也比较恶劣。
人间烟火
筒子楼长长的走廊连着人情味
到了70年代,人们居住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逐渐盖起了砖瓦房。而城市由于处于人口飞速增长的年代,住房分配紧张,物资缺乏,筒子楼这种兵营式建筑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的筒子楼。
在咸阳市区,以各棉纺织厂为代表的居民区,职工们大多居住在这种造价低廉的砖混结构的筒子楼。楼房大概有三五层,每层有个狭长的楼洞或有个简易的外走廊,长条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每个单间大约十几平方米,卫生间和厨房全部共用,楼道见光度差,三代同居一室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挤公共厕所,去公共澡堂”成为那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其实,筒子楼就是城里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的产物,拥挤、热闹的居住环境是筒子楼居住最典型的写照。”退休职工孙革新告诉记者,她和爱人曾经都是西北国棉一厂的职工,在这里他们相识、相恋、结婚、生子、退休,筒子楼生活可以说占据了自己的半生。“在过去的时光里,无数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不同的家庭聚在这里,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闲暇时,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唠一唠家长里短,像极了一家人,充溢着暖暖的人情味。”
筒子楼,既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在咸阳各个棉纺织厂的居住区和一些时间较长的老小区,还保留着完整的筒子楼,它们只是经过了一定的粉刷和翻新,但人们依旧在那里居住生活。筒子楼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也是人们实现独门独户、搬进电梯楼后,逐渐消失并怀念的东西。
独立空间
单元房让居住条件
上了一个大台阶
根据我市各个县区的地形及经济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房屋和窑洞两种形式,房屋又因建筑方式或材料不同,有不同的类型和功用。窑洞也因地形和建筑方式不同分为明窑、地窑、箍窑、高窑等。80年代后,随着经济收入增加,砖瓦、水泥、楼板等新的建筑材料普及,窑洞逐渐被废弃,房子基本上结束了土木结构时代。农村一边盖的房子逐渐被楼板平房和多间多层楼房替代。
过去厂矿小区单元房。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开始享有集体福利分房,很多人住进了单元房,人们的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的设施相对完备,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厨房、卫生间,早起洗漱再也不用排队。福利分房一般做过基本装修,很多人都是直接入住,但也有人会把自己的家稍稍装饰一下,比较流行的就是——墙面涂上草绿色或浅蓝色的墙裙,有条件的家庭,开始铺软质地板胶或地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福利房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咸阳二印68岁的退休职工王战生告诉记者,那时候,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装在每个人心里,家里虽然没有那么漂亮、阔气,但是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组合家具、组合沙发开始入户,装上电话、买了电视,精彩的世界在向人们走来,日子一天一个样。
拔地而起
商品房让居住更舒适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生产力快速发展,建筑技术发展迅速,高楼大厦开始拔地而起,一栋栋小高层建筑遍地开花,建筑风格也丰富多变,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1998年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福利性住房退出历史的舞台,房子逐渐变成了个人私有财产。
商品房的出现,成功改善了居住条件,人们的居住空间得到细分,卧室开始更强调私密性,独立门厅、客厅的出现改变了进门就见床的尴尬格局,年轻人结婚买房成为新潮流,并开始重视装修,大家将在电视上、酒店里、宾馆中看到的装饰风格融入自己家中,打造自己理想的家的样子。
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备所电气工程师王琼告诉记者,那时候的老百姓居住的观念已经从“忧居”转变到“优居”。她记得当时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明显多了起来,大彩电、DVD、音响几乎是每个客厅的必备,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让居家生活更舒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品位装点自己的家,家庭更温馨了,空间更敞亮了。
长武县亭口镇宇家山新村。
和城市相比,农村不仅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脚步,同时居住条件也有质的提升。窑洞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两层或多层庭院式小楼日渐增多,室内的陈设也与城里差别不大,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也较普及,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让农民搬进新建小区居住,按新规划建设,道路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齐全,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过去的村子住进如今的高层,周围建有医院、学校、超市等,电、气、水等都跟城里一样,配套建设,统一管理,生活真的很方便。”家住咸阳高新区纺织花园小区的徐超群说,搬到居住小区后,污水、垃圾等都按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规范化处理,生活品位提高了,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宜居乐居
新型小区提高生活品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加速腾飞,人们已经从单纯注重房屋面积到全面追求住宅功能。走在咸阳的街头,高层住宅、花园洋房、独栋别墅……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类层次的小区“落户安家”,市民对居住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家从买房子到买绿化、买文化、买物业,居住模式的不断变迁,老百姓的生活色彩也不断丰富。
现代高层住宅。
“如今,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对住房追求也越来越时尚,而对房屋的舒适度、美观度、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室内装修等有了更高的追求和体验。无论你向往返璞归真的自然,还是追求智能便利的未来感,如今都能找到心安之处,舒舒服服地住进自己温馨舒适的家。”英语教师陈珊告诉记者,在她平时和学生交流中,感触最深的是,和过去相比,现在年轻人对居住科技感、智能化更为依赖, 通过手机或者一个口令,来控制灯光照明、电器设备、影音娱乐、安防监控等,万物互联已逐渐在居住中有了更好的体现。
现代房屋室内装修简单大气。
住房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乐居”,居住也正在向使家变为园林,城市变为森林,实现人与住房、住房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