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能。未央宫人民法庭毗邻汉长安城遗址,遗址保护区内有遗存千年的汉家宫阙需要守护传承,又有数万名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近年来,未央宫人民法庭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大遗址保护和乡村经济振兴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夯实党建之基 培育调解品牌
该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效能,在遗址保护区讲武殿南村设立“‘乡里乡亲’老党员”调解室,由乡贤调解员王赁柱牵头组建由老党员、退休村干部组成的调解队伍,就地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法庭常态化前往讲武殿南村开展特色党建活动,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解纷能力。如今,“老党员”调解室已成为村民纠纷的首选阵地。2024年以来,已为村民就地纠纷20余起。
筑牢法治之网 守护历史文脉
作为“历史遗址司法保护工作站”和“生态资源和文物保护工作联络站”,法庭积极履行保护站职能。一方面,充分利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身份,多次前往汉长安城遗址管委会征询遗址保护区耕地与文物保护方面开展立法草案的意见,为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设立单行法案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延伸审判职能,以“老党员”调解室为根据地不定期在遗址保护区开展普法活动,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笃行“四个一”解纷法 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随着遗址区的不断开发,游客络绎不绝,水果采摘成为遗址区村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渠道。村民们因种植土地相邻权产生的纠纷也逐渐多了起来。未央宫法庭以实地走访解纷为原则,依托“老党员”调解室,充分发挥调解员人熟地熟的优势,由村干部讲透当前政策、调解员讲明事理、法官讲清法理,妥善化解遗址区村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土地纠纷,为遗址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护航。
“法官,感谢你们到地里来给我们解决土地纠纷,我们愿意和解。”经过村委会查询资料、实地测量、法官为双方释法析理,历时三个小时,两位果农握手言和。这是未央宫法庭践行实地走一次、当面调一次、情理讲一次、判后访一次的“四个一”办案模式的真实写照。
移动的是法庭的脚步,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未央宫人民法庭将锚定自身职能定位,继续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保护历史遗址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未央宫人民法庭 徐祥辉)
稿件来源: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