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三小时 “爱心粥屋”温暖人心
对困难人群来说,一碗粥、一个馍、一份烩菜,平淡却饱含温情,抚慰心灵。在西安,有两家开办6年多的爱心粥屋,每天早上悄然为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免费提供早餐,如春风般温暖着他们的身心。
夜色里悄悄施放爱心粥
11月29日,凌晨四点半的西安,许多人还沉浸在睡梦中。尚俭路的“日行一善”爱心粥屋,却是一派火热景象。
“今天准备做大烩菜,有粉条、腐竹、土豆、胡萝卜、肉丸子……”70岁的盖晓娥是粥屋主管,她和几名志愿者正在切菜。
74岁的长期志愿者李明文则在煮芸豆。锅里水沸腾翻滚,厨房里烟气蒸腾。灶边两只盆,一只盆盛放洗好的米,另一只盆浸泡着核桃仁、杏仁、葡萄干等干果。“豆子煮开再下米,今天熬八宝粥。”在粥屋服务了4年多的李明文说。
环卫工排队领餐。
五点,菜刚切完,来了7名爱心企业志愿者。盖晓娥安排他们在粥屋门前道沿上摆放桌凳,分配打饭、端饭的人。她还不时进厨房看看粥熬的情况,并指导志愿者做烩菜。
五点半,爱心粥屋创办人之一闫伟带着自己企业5名员工也赶来了,并送来400多斤蔬菜和食材。“这些菜可以用4天呢。”盖晓娥说。
在外地出差时,看到别人做爱心粥屋受到群众欢迎,闫伟就和几个爱心人士一起,于2018年5月4日开办了这个粥屋。这也是西安第一家爱心粥屋。
闫伟说,粥屋为65岁以上无收入的老人、未满16周岁的留守儿童、享受政府低保的残疾人、环卫清洁工人以及无生活能力的智障、残疾人员提供免费早餐。粥屋的长期志愿者每天四点多到粥屋熬粥、做菜,社会志愿者五点多陆续过来帮忙,每天就餐人数二三百人。据他们统计,6年多来,粥屋累计送出爱心粥50多万份、馒头超70万个,参与服务志愿者16000多名。
盖晓娥是爱心粥屋的首批志愿者,在粥屋做志愿服务超6年。当年她老伴突发脑溢血,省、市妇联和社会爱心人士给他们捐药、捐钱,让她非常感动,也在她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帮到别人我很开心,这也是对大家都曾帮过我的回馈。”盖晓娥说。
六点,粥熬好了,菜炖好了,预订的370个馒头也送到了。粥屋外的灯亮起,粥屋开饭了。此时,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喝粥人携带餐具排起长队,志愿者忙碌起来了。“小心,别烫着。”志愿者引导大家有序领餐。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们,志愿者会安排他们坐下,帮忙打饭并送到身边。
清香的粥、松软的馒头、香喷喷的烩菜,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让前来就餐的人们心里暖意融融。“今天的菜真香。”“谢谢啊,粥真好喝。”耳边时不时听到这样的感慨。
“我们保洁员起得早,没有时间做早饭。没有粥屋前,早餐经常是拿凉馒头凑合。粥屋一开设,我就在这里用餐。能免费吃上热乎早饭的地方,心里既温暖又踏实。”环卫工人魏战武说。
“不管刮风下雨,粥屋坚持多年如一日坚持送爱心粥,我为他们这种精神点赞。”居民吴宪莉说。
七点,夜色离去,城市醒来了,街面上的行人和车也多了起来。来粥屋就餐的人群已经离开,环卫工和志愿者收起桌凳,清扫道沿路面,随后匆匆离去。那个施粥景象随着夜色褪去悄然消失,那份暖意却一直藏在人们心里。
粥屋成为传递爱心平台
“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件好事。我们的爱心粥屋,就是秉持这个理念,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温暖。”11月30日七点,在劳动公园东门北侧,西安第二家“日行一善”爱心粥屋主管谢钰说。爱心粥屋是在闫伟指导下,由爱心企业家陈笑个人发起筹建,于2018年6月25日开始运行的。与尚俭路爱心粥屋一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
51岁的谢钰自这家粥屋创办起就在此帮忙,2018年8月担任粥屋主管,去年尝试直播粥屋服务情况。11月30日五点,粥屋里十多名志愿者和5名环卫工都在忙碌着。“今天是爱心粥屋运行的2349天,欢迎家人们分享直播间,让更多人参与公益行动。”谢钰除了给志愿者分工,还时不时对着镜头直播现场场景。
谢钰说,粥屋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物,更是传递一种正能量。这些年,粥屋逐渐成为人们传递爱心的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关爱。现在,粥屋长期志愿者有2000多人。他们一般会在前一天下午确定次日到粥屋服务的志愿者名单,可还是有些人会直接来粥屋帮忙。当日,家住曲江新区的王佩就没提前打招呼,带着10岁的儿子赶来帮忙了。
一些环卫工主动帮忙搬桌凳。
除了来粥屋做志愿者外,有些人还会通过捐款、邮递物资等方式支持粥屋。“前天,就有人给我们送来了2000斤大白菜。”谢钰说。
另外,爱心粥屋还成了一些大学生的“采风调研基地”。11月30日早上,谢钰在忙碌之余接待了两批6名大学生拍摄主题视频的采访。受粥屋志愿者的感染,前来采访的大学生们也是先参与志愿服务,后进行采访。
“我们给自己挣钱,别人免费提供热饭给我们吃,我肯定很感激。”从粥屋开办以来就在此用餐的环卫工淑芳说,她除了帮忙摆放、整理桌凳外,有时也会捐点钱。“虽然钱不多,但也是对爱心的回报”。
11月30日七点半,留好饭菜样本,清洗粥屋内地面后,谢钰锁了屋门,骑上电动自行车回家。一个多小时后,她还要上班。“累并快乐着。”谢钰说,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有做公益的余力。每当有人对她说谢谢时,她感受到付出得到尊重,也感受到被社会需要的快乐。所以,只要粥屋还在,她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