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西安空间蓝图!权威解读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未来十年西安空间蓝图!权威解读

原标题:未来十年西安空间蓝图!权威解读→

1月24日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图片

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本规划是西安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发布会上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围绕本轮《规划》

对西安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如何发挥

西安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进行权威解答

请问本轮《规划》将从哪些方面来落实国家层面对于西安市发展的新要求?

答: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邹林介绍,《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西安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在西安的细化落实。

图片

四个方面

落实国家层面对于

西安市发展的新要求

↓↓↓

(一)

主动融入和服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

西安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交会处,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国务院批复要求: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带动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规划》基于西安实际,坚持生态、文化、农业融合的大保护理念,统筹开发与保护,发挥西安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创新型地域经济共同体,推动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修复治理,系统保护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区域,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明确西安到2035年的空间发展目标:

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宜居宜业和绿色健康程度大幅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绿色安全的国土、和美富饶的乡村、文化彰显的名城、智慧高效的都市和健康宜居的社区等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城市发展道路。

(二)

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城市安全是大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国务院批复强调:要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规划》严格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开展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渭河干支流水生态修复治理,建设蓝绿相融生态廊道,保育重要生态片区,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资源能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留足洪涝风险防护、地质灾害风险防护和重点设施防护等安全缓冲空间,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三)

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本次《规划》全面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国务院批复要求:西安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规划》统筹协调全域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需求,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打造环境宜人、设施完善、活力多元、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镇村生活圈,补齐民生短板;构建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四)

加强古都文化保护传承

西安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批复特别指出:西安要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规划》明确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管控;保护山川形胜及“山、水、塬、田、林、岗、池、城”相协调的自然历史地理环境,结合秦岭生态修复和治理,延续中华祖脉,充分彰显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古都风采,把文化繁荣作为引领城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西安市将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做好《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邹林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安篇章。

西安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规划》如何发挥西安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引擎作用?

答: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副总督察刘岗介绍,本轮《规划》从“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三个方面突出了西安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图片

第一个方面

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方面,通过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辐射能力,发挥机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节点作用,增强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打通与区域主要货源地的快运连接线,提升供应链组织能力。

同时,统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等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物流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二是优化高水平开放空间。

提升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能级,留足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等功能发展空间;拓展西安国际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规划建设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西安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心与新质生产力的承接区。

第二个方面

是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首先,联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通过联合研发、异地设厂、合作转化等模式,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其次,联动陕南市县,围绕健康产业、旅游业、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合作,与汉中市共同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

同时,联合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跨境河流协同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修复治理。

第三个方面

是共建西安都市圈

跨界一体化区域

在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渭河两岸协同保护利用区,推进西安中心城区、咸阳中心城区和西咸新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形成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合理安排富平-阎良协同发展区、临渭-临潼协同发展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协同共建,支撑完善城市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