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副厅长张金东向媒体通报了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陕西生态环境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全面优化,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空气质量实现里程碑式突破,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
空气质量历史性突破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3.91,同比改善5.8%,11个市(区)首次实现全域同比改善。国考城市优良天数平均达294.6天,较上年增加11.7天;重污染天数锐减至1.4天,同比下降82%。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2月全省首次实现全月"零重污染天",标志着大气治理进入新阶段。张金东表示,这一突破得益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全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B级企业占比提升至37%,协同推进的能源、供热、交通三大结构调整贡献了42%的污染减排量。
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国
在流域治理方面,陕西交出亮眼答卷: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227个监测断面中96.9%达优良标准,连续三年消除劣V类水体。长江流域陕西段4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以上,其中Ⅰ类水质断面同比增加3个。汉江、丹江出境水质连续11年稳定在Ⅱ类以上,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输水超90亿立方米。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覆盖率提升至98.6%。
土壤安全与农村生态双提升
土壤环境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保障体系全面建成。通过"无废城市"试点创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3%,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突破95%。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覆盖28个县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较"十三五"末提升17个百分点。
构建三大生态屏障
陕西创新构建"秦岭-黄河-南水北调"三位一体生态屏障体系:秦岭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最高标准,12个县区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黄河流域建立晋陕蒙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6处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效治理;南水北调水源地实施硫铁矿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累计修复矿山生态面积超2000公顷。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全省建成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划定1576个环境管控单元,为项目落地提供智能预审服务超1.8万次。在碳减排领域,建成西北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气候投融资规模突破150亿元,推动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
张金东强调,陕西将深化"治污、降碳、扩绿"协同推进机制,启动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创建三年行动,实施黄河支流全域治理工程,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陕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