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析咸阳民营经济的韧性跃迁之路
2025年,被认为是民营经济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从国家到地方已经释放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如今,咸阳民营经济引擎轰鸣,这趟开往春天的经济列车,加快转型升级、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在咸阳经济舞台既是不可或缺的配角,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政策春风,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有力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增势赋能。
2024年,咸阳民营经济总量达到32.3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户,新增“五上”民营企业213户,全市民营“五上”民营企业达到2377户,占“五上”企业的90.07%。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701.9亿元,占GDP比重56.7%。
咸阳这座千年帝都正以"创新驱动+政策赋能+集群突围"组合拳,书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批批民营企业的加速发展,在这座千年古城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以日益增长的数据解码咸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
政策“阳光雨露”:
从“放水养鱼”到“精准滴灌”
民营企业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高质量落实好惠企政策,不仅关系到民营企业未来,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位于中创悦丝路产业园的陕西泽曼明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上对非标零件进行铣削作业。
3月26日,走进中创悦丝路产业园的陕西泽曼明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中心内,工人们正在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上对非标零件进行铣削作业。“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吸塑模具研发、制造、非标零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落户咸阳市以来,企业发展至今获得各级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很快就顺利投产,并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梯队中。”该公司经理王凯告诉记者,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等都极大程度降低企业税负负担,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各项科小、瞪羚、技改等奖励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度过疫情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合作客户遍布全国,非标类主要客户有比亚迪,模具类客户有蒙牛、伊利、通用汽车、玛氏食品等500强企业的一级供应商等,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模具服务及非标零部件。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降本增效,保护环境,我们还投资光伏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降低电费的同时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陕西泽曼明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检查产品。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咸阳为民营企业提供的一系列政策保障务实具体、深入全面。组织召开2024全省产融合作大会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城一策”路演活动,与省内外知名产业、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共同推动产融合作。咸阳市成功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开展中小微企业“首贷拓展提升行动”,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加大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 2024年12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918.42亿元,全市银行机构新发放民营企业信用贷款327.66亿元。通过开展再贷款专项融资对接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4%,较2024年年初下降0.4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总体特点。
全市开展遍访“五上”企业活动,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解”纾困帮扶,为工业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解难题”,并开发“咸企通”平台2.0,引入AI模块更好更智能地服务企业,将“咸企通”与“陕企通”数据打通,实现资源共享。截至2024年底,咸阳“陕企通”企业注册数量109311户,办结企业诉求161个,满意率96.89%。“咸企通”平台全网用户累计达18796个,入驻企业2529户,发布政策8391条。
创新“基因突变”:
从“制造车间”到“智造高地”
一条10亿元的生产线只需要10名工作人员,高度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是法士特咸阳产业基地项目全力打造的数字化工厂的试验田;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突破钛合金“卡脖子”技术,一跃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钛行业前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设备自主研发,变革生产制造模式、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咸阳泾渭茯茶推动传统茶叶制作向数字化转型,实现技术性革新,走出一条新路……数据显示,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速40.3%,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84.3%,民营高新技术企业540户,占比90.3%,民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户,占比达到86.36%。
泾渭茯茶数智化生产车间工人在操作。
“消费者对茶饮的品质需求和功能性需求日益增长,茯茶产业需持续投入资金进入科技研发创新以及市场宣传。作为陕西省、咸阳市茯茶产业的链主企业,这些年我们坚持数字化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通过数字化来改造提升非遗茯茶技艺,帮助我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健康、更可靠的茯茶产品。”在咸阳泾渭茯茶数智化生产车间,自动化轨道车穿梭在生产线间搬运货料,全国首条茯茶数字化生产线的引入,让茯茶的生产实现了全面智能化、数字化。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总裁胡歆介绍,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检测生产车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工序的数据都被精准采集与分析。智能化的发酵设备、精准控温的烘焙机器以及高效的自动化包装流水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将茯茶制作的标准化推向了新的高度,确保每一杯泾渭茯茶品质如一。“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不同工序通过数字化改造更加精准,产品质量进一步把控,通过这几年的转型,确实享受到数字化的红利,企业经营产值跟2023年比有了20%至30%的提升,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继续深入挖掘茯茶历史文化,更好通过科技和文化两翼为茯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咸阳坚持数字赋能企业发展,不仅印发《咸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还召开咸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宣贯培训会,举办咸阳市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走进企业系列活动,并坚持创新政策引领,制定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户、省级服务型制造平台1家,106个新产品项目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全市建成16个成果转化“301”科创特区。
集群“雁阵效应”:
从“单兵作战”到“产业协同”
发挥“头雁”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带动并有效激发了行业企业“群雁活力”,咸阳正在打造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合成材料等产业集群,并不断壮大升级,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钢丝缠绕胶管生产车间。
3月28日,记者走进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数控车床边,工人正在用切削工艺加工密封件产品。“我们科隆新材是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煤炭和橡塑行业,主营业务为液压组合密封件和液压软管等橡塑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煤矿辅助运输设备的整车设计、生产、销售和维修。产品应用辐射煤炭、军工、风电、高铁行业。已与陕煤集团、郑煤机、北煤机、平煤机、中国神华、山东能源等煤炭或煤机行业头部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不断巩固挖掘既有业务板块的同时,公司凭借橡塑新材料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开拓橡塑新材料产品行业应用新场景,为军工、高铁等行业客户研发并生产橡塑新材料产品,从单一煤机密封产品供应商转变为向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橡塑新材料产品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副总经理任瑞婷说,自公司开创以来,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十几人、几十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员工人数达到500余人,企业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未来,我们希望建立产业链联盟,由重点主机厂牵头,统筹制定液压传动产业链发展图谱。建立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对接平台,推动供应链大数据共享,优化库存管理和产能调配。同时,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测试验证、中试熟化等资源。在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布局液压传动产业加速园,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目前,咸阳民营企业与产业链加速融合,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大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配套协作,制定印发了《咸阳市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2024年工作要点》,坚持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方面开展重点产业链产销对接活动,举办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惠企恳谈会,开展各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招商活动。组织企业参加2024陕西—长三角经济合作活动之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场推介会、2024陕西—长三角(杭州)现代化工产业链产销融合对接活动。同时,坚持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咸阳市关于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组织工业园区申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低压输变电产业集群、兴平市航空航海装备产业集群被新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电子显示、中医药2个产业成功获批省级秦创原创新型产业聚集区。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新时代新,民营经济不仅要走向广阔舞台,更要成为舞台的搭建者。在数智化转型、绿色经济和全球化2.0的浪潮中,民营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些敢于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放异彩。
记者手记
在茯茶氤氲的香气与智能工厂的机械轰鸣交织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咸阳民营经济的“韧性密码”逐渐清晰。泾渭茯茶将千年非遗技艺注入数字化生产线,让一块茶砖跨越时空,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科隆新材料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折射出内陆城市向硬科技进军的魄力。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令人深思,秦创原平台则为技术转化搭建桥梁……用政策红利撬动民企信心,以文化自信打开产业边界。当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在咸阳碰撞,这座古城正用民营经济的活力证明,转型并非抛弃历史,而是让旧基因焕发新生,在坚守与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