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人一个“服务账本” 14名社区网格员“织”就暖心家园
自今年1月份起,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仁厚社区创新设立便民服务岗,每个工作日下午2点准时“开张”,14名社区工作人员化身网格员,带着写满居民需求的服务台账,奔赴各个院落,走街串巷,让社区服务从“柜台受理”变为“院落行走”。
他们是行走的“服务账本”
“姑娘,咱小区的充电桩什么时候才能增设啊?到底要增设多少个,啥时能落实,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用上?”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仁厚社区碧水云轩小区,正逢网格员刘佳敏被一位居民拉住询问小区充电桩增设事宜。一连串的问题,透露出居民对便利生活的迫切渴望。
刘佳敏面带微笑,耐心解释:“阿姨,您别着急,社区已经和物业在规划这件事儿了,目前正在和相关部门协调场地问题,初步预计5月前就能先增设一批,后续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再逐步增加,一有新消息我肯定第一时间通知您。”她还掏出手机展示工作群的相关消息。这位居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有这本账在,我们就放心了。”
“每天这 3个小时,是真正与居民零距离接触的宝贵时间,居民的点滴需求、小区的潜在问题,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捕捉,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你看,咱们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的网格员每人都有一本‘秘籍’——台账。”居民走后,刘佳敏翻开随身携带的台账,扉页写着“仁厚‘壹’时通 有请您吭声”的醒目标语,下行是“小区便民服务岗日志”。日志里,记者看到从代缴水费、咨询养老医保政策到老旧小区改造、矛盾调解,条理清晰地记录着居民的急难愁盼。
三轮车里的“爱的接力”
网格员王艳伟是居民们挂在嘴边的另一位贴心人。前不久,王艳伟如往常一样在仁厚庄小区巡查,只见王灵栓、王香瑛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互相搀扶着往院子外挪步,王香瑛脚踝处缠着绷带。王艳伟赶忙上前询问,得知王奶奶前段时间不小心崴了脚,骨裂了,老两口正准备去医院换药。
王艳伟立刻用自己的电动小三轮把老人送到公交站。她又跟两位老人约定好,下次换药一定联系她,由她骑着电动小三轮上门去接老人。“要是没有网格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们就是我们的及时雨。”老人事后感激地说道。
此后,王艳伟一直惦记着两位老人,频繁打电话问候恢复情况。上周在院子碰面,见老人状态好了许多,她才松了口气,还不忘叮嘱老两口今后活动可得千万小心。
翻开王艳伟那本记录居民咨询的台账,医保、养老、陪诊等问题密密麻麻,跟老人有关的事情占了大头。“自从在院落打卡上班后,我跟居民处得越来越像一家人了。有些爷爷奶奶需要陪诊但不好意思开口,我就跟他们说,‘把我当自家闺女,别见外’。”王艳伟笑着说,居民们也常打趣她是“干女子”。
前移服务阵地 打通“最后一米”
如今,走进仁厚社区各个院落,网格员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或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人耐心讲解各类政策,或是帮助代办各类证件手续,又或是调解邻里矛盾,总之就是直接把关怀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居民王兆全说:“以前办事得专门抽时间去社区,现在网格员直接上门,太贴心了。而且他们特别负责,居民反映的问题很快就能有回音,我们生活在这儿越来越舒心了。”
“居民的事儿无小事,我们希望通过网格员的努力,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就在身边。”在仁厚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梅看来,设立小区便民服务岗、安排网格员进院落意义非凡。一方面,这能让居民及时反映院子里的各类问题,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隐患得以迅速处理,为社区和谐稳定装上了“安全阀”,将矛盾消解于萌芽;另一方面,还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在一来一往的互动帮扶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与归属感,让社区真正成为了居民心灵的栖息之所。
记者了解到,14名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的网格员,分散在18个院落,有人甚至独挑两个院落重担,他们的每一次走访、每一次答疑、每一次帮扶,都是在为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努力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我们希望这种将服务阵地前移的举措,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更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出坚实的基层力量。”王梅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静 图: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