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木工手艺大用场扩容版篾匠的扶贫故事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扩容版”篾匠的扶贫故事林辉 通讯员 徐庭盛 宋礼珍45岁的杨进财,曾经是一名纯粹的篾匠,现在则是“扩容版”的篾匠。他原本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去学艺

图③:杨进财的父亲杨上泉是一名老篾匠,他依然闲不住,除了充当公司门卫的角色,还经常拿起篾条编织起来。工厂门口,则长期张贴着招工启事。

图②:发工资了!编制灯笼让乡亲多了一条增收门路。

图①:当地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将办好的专利证书送到杨进财(右一)手上。

政和有45万亩竹山,年产毛竹近千万株,而且毛竹大都长在中高海拔的山区,竹材品质好,是做竹艺的上好材料。可是,随着社会变迁,民间能做篾的农民越来越少,杨进财动起了心思:如何把传统做篾工艺传承,又可以把篾艺发展成产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得实现标准化,杨进财在浙江学的木工手艺派上了用场,设计出各式各样灯笼模具。“工厂加农户,户户可起步”,杨进财建了一个占地16亩的工厂,把有一定编艺基础的农民招来,经过公司培训后,农民把材料和模具领回去,利用闲暇时间编制灯笼,公司统一回收。农民在家也可以靠手艺赚钱,既可以创收,又不耽误农活。

杨进财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洋后村3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林,4年前丈夫不幸身亡,她又身患尿毒症,还有13岁儿子要供养。杨进财把她招进公司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安排给她一套住房,资助她孩子上学读书。6年来,杨进财累计带动农户130余户,帮助30多户贫困户脱贫。

本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徐庭盛 宋礼珍 图/文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