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关于自画像:画布上的内心独白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画布上的内心独白——关于自画像作者:董维东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16日13版)所有的艺术作品的呈现都与自身显现相关,作家以文字、歌者以旋律、画家以笔触直抵真实

马萨乔油画《献金》

伦勃朗油画《自画像》

原标题:画布上的内心独白——关于自画像

作者:董维东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16日13版)

所有的艺术作品的呈现都与自身显现相关,作家以文字、歌者以旋律、画家以笔触直抵真实的自我。自画像,在此意义上,等同于一段最旁若无人的内心独白,抑或是,在画布上建起一座缄默的告解室。触碰真实往往伴随着痛楚,然而有能力揭示真实的艺术家不会孤独,因为他以一己的形象拓展了“人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就刻着这样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从来就有自我认知的旨趣,它甚至会贯穿一生:当还是蒙昧孩童时,我们就已学会透过镜子,慢慢把自己与世界分开,去确立自身的存在。接着,是咿咿呀呀学语,学着讲出你、我、他;青春期的少年总会被著名的“人生三问”困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将去向何处?他们常把幼嫩的、尚在成形中的自我封印在一把带锁的日记本里,等待自己破茧而出的一刻;中年人呢,就算终日沉浮于扑面而来的生活,也仍不忘在夜深沉处搅动内心往事,颓然叹上一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待到耄耋之年,回首往日之我更会成了日日功课,“敛衽独闲谣,缅焉起深情”。粗粗想过,这大概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史梗概,人的日子、人的牵念都在这里,人对自己的好奇、探求也在这里。生而为人,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真的,年年月月需要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是真的。

“认识你自己”,这绝不仅仅出自上古神谕的要求,它更像是人的本能。艺术家也不例外。甚至,正是这群敏感而多思的人,像是掌握了更多“魔法”,更有可能绕过陈旧概念的防卫,直抵真实的自我——作家以文字,歌者以旋律,画家以笔触。最终,所有的作品的呈现都与自身显现相关,就如日本艺术家井上有一那句听来颇为惊悚的名言:“作品,就像跳崖被摔成肉泥般的自我。”尽管每一件好作品中都弥散着作者的灵魂,但我们今日要谈的画家的自画像,恐怕仍可算是作品与作者相关性最极致的表达。

我们并不确知,自画像的历史起于何时。最早,人类的目光是向外求索的,加之先民们普遍相信,绘画含有巫术的力量,不可轻易施于人身。因而,自画像的历史,不会开始得太早。就算时至今日,排斥肖像画的观念也尚未完全消失。比如,人类学家进入某个村落做田野调查,想给村民拍照时,村民仍会四散而逃,因为他们相信,如果自己的影像被摄录下来,那么魂魄也将离开身体,被拘禁在相机里。再比如,鼎鼎大名的法国戴高乐总统,一辈子也不允许别人为他绘制肖像。在很多地区,绘制肖像仍是禁忌,而自画像,更被视为不吉。

自画像大规模的出现,在西方大约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与人物肖像画的兴起有关。文艺复兴松动了神权,人的高贵与人的价值被史无前例地予以肯定。这时,图画里的人物,不再仅仅作为神职演员或供养人的形象出现了,他们开始要求拥有自己的面相、自己的身份,于是,肖像画逐渐风靡起来。在这种氛围下,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有趣的是,早期的画家自画像仍有隐匿自身的倾向,他们常常把自己“混入”历史或神话题材里,比如文艺复兴鼻祖马萨乔在《献金》中,会把自己绘制成一位在角落里虔诚的教徒;比如《雅典学院》里,拉斐尔也把头戴深色软帽的自己藏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上;就算是自我大到爆棚的卡拉瓦乔,在那幅感人的名作《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中,也只是把自己的脸安置在罪人被割下的头颅上。一颗鲜活的野兽般的头颅——暴虐者的骨骼,灰黄的皮肤,深锁的眉,低垂暗淡的眼,微张的、仿佛仍在低吼的嘴。在画面中,卡拉瓦乔“割下了”自己的头颅,似乎在祈求用鲜血铺就灵魂的救赎之路。

自画像的历史上,除了少数画家倾向于委婉地隐匿在戏剧化冲突下显现自我,更多的画家则选择对自己长驱直入进行描摹。拉斐尔、丢勒、伦勃朗、毕加索、梵高,都是个中高手。画家们逐渐建立起了独立型的自画像模式。这时候,他们不再依托于戏剧化场景与情节、也不再依托于他人的外衣,只用精微的表情以及状态来镌刻自身,所有的完整性也都来源于自身,我即我,独自成立。当然,这得益于艺术地位的提升。特别是17世纪以来,艺术家摆脱了长久以来的工匠身份,他们逐渐被目为天才,可为世界立法。于是,现实世界的法度之外,他们是精神世界里的王,他们理应被记录、被理解、被膜拜。

尽管我们坚持,画家的自画像会比其他画作更显动人,但若大而化之梳理自画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其与绘画史并无致。就整体面貌而言,肖像画逃不出艺术史的路数:从最开始的镜子般再现物象的模仿论,转而到由内心出发,如灯光般照亮世界的表现论。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跌宕起伏的美学潮流更是一个不落,在自画像中均有体现。

抛开宣言式的艺术理念,在自画像中,在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陌生的面孔间,我们最容易领受到的,其实是不同时代里对于“人性的整体看法”的变迁:古典时期画家的自画像更趋近于精纯圆熟的造像,有堂堂正正的静定与威仪。与他们对视,就好像所有自然的基本正义都在场,所有罪恶都能被原谅,人像身上尚分有神性的光芒。而在晚近的自画像中,我们更容易看到真实的人类处境:人们好似被带入了炼狱场景:每个人都在孤立无援地负担自己的属性,并承担自己的痛苦。不再有任何超越性的总体,不再有敬畏与神恩。每个人只是脆弱、易变、扭曲、充满自相矛盾,受制于命运和偶然性摆布的个体。卓越的艺术家也许仍会讨好人类,但他们不再粉饰自己。

似乎在自画像中,艺术家会获得更多的底气,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人是什么样的?”现代以降的艺术家们,毫不犹豫地奉献自我实验,以一己肉身来修改“人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恳切的呈现他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历史命运。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画像的基础,其实并不是孤独的艺术家选择与世界割袍断义,而恰恰相反,通过对自我的探究,他们一次次澄清并去创造“人”与“世界”更为结实、更为真实的关联。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