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巨大鼓皮上反复踩踏跳舞?在世界遗产小雁塔听王智解读非遗“缯鼓”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有一种最古老的手艺叫“缯鼓”,百年一见的“活化石”新年亮相小雁塔

一面好鼓 声响还须工艺精

一面好鼓,声响还须工艺精。缯鼓传承人介绍,缯鼓工艺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

鼓腔取桑木最好,不能让鼓腔漏气,漏气后鼓声就不响亮了。缯皮是做鼓最关键的环节,如果皮缯不好,鼓声就出不来,既复杂又要花费较长周期。缯好鼓两面的皮后,钉上铆钉,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一般来说,一尺六的鼓要钉一百多枚铆钉。鼓王当然要1600多个泡钉。

老手艺人挑选牛皮(王智供图)

缯皮环节(王智供图)

缯皮是在鼓腔上把牛皮反复抻拉,不断地拉薄拉紧,使牛皮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响亮震撼的声音。同时,通过多次的抻拉、放置、晾晒,使牛皮最终获得一种稳定性,确保在日后的长期敲击下不会松弛变形。 在鄠邑区,“缯皮”已演变为一个生活中的民俗词语,孩子顽皮不听话时,父母会说:“我看你皮松了,得缯你的皮了。”

踩鼓环节(王智供图)

最精彩的环节是踩鼓,为了让皮最大限度绷紧,用绳子向四面拉下牛皮耳子,必须一遍一遍紧绳,需要有人站到鼓皮上,用身体的重量拉开牛皮,反复用脚踩已经缯紧的皮,直到皮松后再紧绳。如此反复,皮就能均匀地绷紧。

通过多次的紧绳、上绞棒、踩鼓和打木楔,牛皮才能被抻拉到最大伸展程度。边试声边赶皮,赶皮时候,用锤子隔着木桄桄不断砸实在,这个过程叫桄鼓,根据声音把鼓皮抻拉到最佳状态,最后把鼓皮钉到鼓腔上,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

鼓声“声闻于天” 匠人一徒难求

缯鼓是手工技艺,更是精神传承。

缯鼓,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遗存,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包括对木材原料和牛皮原料的认识,对鼓腔形制与共鸣关系的认识,对生牛皮的特殊性能及其与气候关系的深刻认识,对牛皮伸缩性和稳定性及其与音质关系的深刻认识等等,还包括博大精深的鼓的文化。

民间缯鼓资料图(王智供图)

民谚说“二月初五,雷神爷缯鼓”。打雷是什么?传说天上的雷神有一面神鼓,鼓面蒙上巨大的神兽的皮,打雷就是雷神爷擂鼓,这天地间最震撼的声音,就是天声。民间传说,即便是雷神爷的鼓,每每用了一年,到农历二月初五也要请天上的缯鼓神人再缯一次,才会响亮。民间还有这天雷神要休息人也要休息的说法,说“是日劳作为白下苦”,人们发现这以后,天上逐渐雷声阵阵,才有了惊蛰,万物萌动复苏。王智解释,鼓声神圣,鼓声是人与天地对话的声音,所以有曰“声闻于天”。

这样古老、活化石般的技艺,古来就是太脏、太累、太辛苦,尤其新鲜的“血皮”,在天气热时加工,那种难闻的气味一条街都闻的到,人身上的味道几个月都散不了。刮皮需要经验和手上的功夫,要刮得薄厚均匀、恰到好处。夏天加工牛皮更是异常艰苦的苦差事,传统缯鼓加工牛皮除了石灰,不加任何添加剂,天热容易招惹苍蝇蚊虫,有时候皮会生蛆。老陶说,“臭皮匠”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很多人不愿意做皮匠就是怕臭。

非遗专家王智(右)将与传承人在世界遗产小雁塔鼓楼介绍缯鼓(王智供图)

如今,匠人们一徒难求,但是正因张东勤一家几代人的坚守,才让人们看到了这久违的技艺。鼓的技艺要坚守、传承,鼓的文化、鼓的精神更需要弘扬。

[责任编辑:张安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