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澄城女大学生江西支教感动乡梓 4年回娘家2次

2012年07月10日 09:55
来源:渭南新闻网 作者:牛纲 孙小龙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王青芳接受来自远方家乡的礼物。(图左三为王青芳)

“一个渭南农村女孩,南昌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江西省万年县一个农村小学,教好几个年级的英语,一周要上30多节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胃病。”从市妇联得知这个线索后,渭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陈永久立刻安排记者:“赶紧去,看望一下这位咱渭南的闺女。”

得知渭南女大学生王青芳扎根江西农村小学的事迹后,记者连夜赶赴江西万年县梓埠镇椒源村采访。火车上,在西安读师范放假回家的小丽坐在记者对面。小丽活泼开朗,颇有些教师范儿,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很有信心。聊得热火时,记者问:“毕业了,如果让你到山区小学教一年级,你会不会去?”小丽怔了怔,很俏皮地反问了一句:“你是不是觉得我有些脑残?”

7月初,热浪正在赣浙闽上空游荡,即便是在树荫下,也如蒸笼一般。从南昌到万年县还有百余公里路程,到了万年县,又赶了三十多公里路,才到了椒源小学。已经放了暑假,学校的百余名学生大都跑到在外打工的家长那里。

椒源小学是梓埠镇中心小学14个教学点之一,有七八亩大小,一幢有十来间教室的二层小楼前,是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几天没有学生活动,杂草蹿起了半腿高。记者进门时,校长和一些老师正在操场上除草。其中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姑娘正是王青芳。

看到记者和江西省妇联、上饶市妇联、万年县妇联领导来看望采访她,王青芳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渭南口音露了出来:“咋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

当记者把渭南市妇联的礼物交到她手上时,王青芳眼睛红红的。趁人不注意时,她扭头抹了抹泪。

比翼双飞向山沟

1985年10月,王青芳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一农村家庭。姐弟两人都要上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父亲再三考虑,决定让女儿读书,儿子去打工。青芳很争气,2008年,通过自学考试从南昌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女儿终于跳出农门了,做父亲的看到了希望。但是女儿的选择却出乎全家人的意料——她和恋人郑国监一起又跑进了“农门”。郑国监在万年县梓埠镇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青芳进了村小学教书。

毕业后,同学中有的进了国企从事电子商务营销,有的在大银行上班。其实,青芳也像别的同学一样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短期工作过。然而,青芳总对农村孩子割舍不下。她先是回到梓埠镇农村教幼儿园,2011年,她考取了江西省边远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了椒源小学。

期间,父亲和弟弟来万年县看过她一次。父亲想:放着城里的工作不做,从农村又跑到农村。看这瓜女子弄啥呢,实在不行就把她绑起来,回家。等见到了青芳,父亲心又软了。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孩,我很幸运,但是我深刻体会到现在我面对的这些孩子,就像是面对多年前的自己。他们需要我,需要许许多多像我一样选择支教的老师,因为他们需要知识。这里的孩子真诚懂事,村民们淳朴热情,把家安到这里我不曾后悔过。”面对记者,青芳细气的语言淳朴简单。

“我知道跳出农村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于是我努力学习,通过了自考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到万年县梓埠镇支教除了本身的思想因素外,还有就是这里是恋人的家,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后来逐渐成为了我支教的最大动力。”

因为要采访全县农村教师的情况,记者拉上青芳赶赴万年县城。上了记者乘坐的商务车不久,青芳用手捂着嘴,想吐又吐不出来。旁边江西省妇联的宣传部长卢芬赶紧递给青芳一个塑料袋子,“听说你经常吃方便面,有胃病,你是不是没吃早饭,胃疼?”青芳涩涩地笑了,“不是,可能是没坐过这么好的车,有些晕。”

条件再苦也要科学教学

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缺乏。在椒源小学,除了三、四、五、六年级英语课以外,青芳还要教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一周要上近30节课。

为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每天中午放学后,青芳利用在学校吃饭和课余时间,及时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问题。对于王青芳来说,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不算什么,最让她放不下的是孩子们缺少学习英语的设备。

“这里的孩子不像城里孩子那样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虽然发了课本但是没有专职的英语老师。几个年级的学生,口语发音只是靠我自己买的一个复读机。”王青芳告诉记者。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青芳自己会经常拿些苹果、香蕉来到课堂上,然后进行读单词比赛,比赛结束后把这些水果奖给发音最准的学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她拿着复读机,每天给学生播放英语磁带,鼓励学生课后用英语交流。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下,上学期末全县统考中,王青芳所带的该校五年级英语学科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记者询问青芳的QQ号,她想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说:“有是有一个,可是一周上30节课,家里学校都没有电脑可用,没怎么用过,就记不住。”

“那你也太out了。”

“现在学生放假了,我准备补补这一课。也好教学生。要不然学生会不服我。”

感谢脚下这块温情的土地

“支教3年来,梓埠镇的土地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这里有爱我的公公婆婆、老公和可爱的孩子,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每天早上,为了不耽误我上课,婆婆很早就起来给我做好早饭。我吃过后就骑电动车去上班。” 青芳对记者说。

椒源小学位于梓埠镇的东南部,离梓埠镇区近10公里。而青芳的婆家在梓埠镇余家村,离椒源小学12公里。中午时间短,骑车回家吃饭要花近一个小时,为了不影响下午上课,她每天中午买方便面当午餐。长期吃方便面,现在胃部时常感觉疼痛。“天气好的时候,骑电动车就没什么大碍,但是一到下雨天,路很难走,有两次差点就和汽车撞在一起了。”王青芳说。

梓埠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姚善国说,镇上已经着手改善14个教学点教师的生活条件,保证老师中午有个休息的地方。

四年见了娘家人两面

“父母一开始不同意我去支教,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也很一般,为了能让我读大学,弟弟就辍学外出打工了,这让我心里很难受,而我现在的工作却又不能为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行孝膝前,有时候真的很想家,想念父母、弟弟。”提到自己的娘家人,王青芳内心充满愧疚。

现在王青芳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而婚礼除了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大都不知道。四年来,王青芳只回过一次家。那是孩子出生后,她带孩子回家认亲。

远在异乡,父母不在身边,爱人成了她在工作以及生活上最大的精神支柱。“青芳在生活中是一个很朴素很平凡的人,对物质条件要求不多。想当初我家一贫如洗,她不远千里来到万年县支教,并和我结婚生子,让我很感动。工作上,尽管家里离学校有十几公里路程,但她每次都准时赶到学校,不管四季变化、刮风下雨,在家里都备好第二天要上的课程。”丈夫郑国监告诉记者。

偏远山村支教事迹扬千里

到万年县支教3年多来,这里的孩子们一直牵着王青芳的心。她把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她的真情不仅感动江西,感动陕西,也感动了全国。

王青芳支教事迹引起陕西、江西两省妇联、渭南市妇联及澄城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认为王青芳作为“80后”,不留恋繁华都市,不畏惧艰苦条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立志“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愿把青春与智慧献给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愿将理想与希望献给异乡山村的教育事业的精神难能可贵。

陕西省妇联主席刘丽鸽、渭南市妇联和澄城县委县政府分别给王青芳发去慰问信,并特意挑选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金小米、妇女手工艺品《一帆风顺》麦秆画及陕西妇联党组集体创作的《巾帼奋进曲》和歌唱家乡母亲河的《渭水情》光碟一套,委托江西省妇联代为转递。

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誉,王青芳坦然而诚恳地说:“我只是尽我所能去帮助这里的孩子,重要的是无愧于‘支教’二字。”

记者问她还要在椒源小学待多久?王青芳淡淡一笑:“这事我也不知道,因为这里的老师还很缺乏,这里的孩子还需要我。再说了,这里也是我的家啊。”

关心留守儿童 不抛弃不放弃

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晓晖(化名)跟着爷爷生活,他隔三差五和班上的同学打架,布置的作业也不做,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及格。王青芳来到这个班上以后,到晓晖家家访,发现他的爷爷身体不好,腿脚不便,没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于是,王青芳要求晓晖每天放学后留下来,陪着他把作业做完后再回家。一个学期下来,晓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不再和同学打架了,现在遇到什么问题都主动跑到办公室问老师。看到学生进步,王青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在王青芳奔赴农村前的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收学费,免缴住宿费,并且发放一定生活补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首届1万多名免费师范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入学时签订协议约定,毕业后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其中到城镇教学工作的,需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不少于两年。

资料显示,江西省2007年秋季入学的首届免费师范生有382人。已就业的毕业生只有两人到乡镇一级的中学任教,有1人到小学任教。而据人民日报今年2月进行的调查显示: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

万年县的“博士县长”张爱平说:“我们是个农业大县,工业还是条短腿。短期看来,强县在工业,长期看,强县在人才、在基础教育。所以说,我代表万年县感谢陕西渭南给我们培养出了王青芳这样的优秀教师。”

采访结束返程时,去新疆哈密打工的梅先生带着他的父亲和两个乡党从江西德安站上了车。路途遥远,他们用编织袋做成的大包小包占据了不少地方。四人中梅先生显得精明且健谈。一路上,远行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5岁的儿子。“孩子快上学了,我一定要给他找个好学校,找个好老师。”梅先生忽闪着一双大眼,“小学要是学不好,上了初中就瞎扯蛋了,你知道。”这句诚恳粗鲁且倒装的句子,让记者闷了好几个小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凰陕西今日推荐

兰州再现“药儿园”调查:买处方药似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