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农民“带地”进城落户 社保教育就业都有着落
74岁的薛江泉接过新户口本,结束了自己74年的农民身份本报记者郭晓蓉摄
本报记者走基层
等了大约3分钟,74岁的薛江泉笑呵呵地接过自家的新户口本,户别由“农业家庭户口”变成了“居民家庭户口”,两字之差让当了74年农民的薛江泉及家人彻底转变了身份。
在7月18日的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三张派出所户籍室里,另一位来办这项业务的张代君说,“我家孩子一直在城里工作,这下总算是身份和工作地‘接轨’,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以后娃找对象就更容易了。”
>>尴尬
想当真正“城里人”
与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薛大爷不同,李亚利25年前就在城区卖雪糕、卖水果,后来开起了自己的打印店,9年前还在附近买了房子。一晃25年过去了,她和她的小店都在城里立住了脚,一家人实际生活与城里人无异,但却依然没有归属感。“户口问题没解决,总觉得自己和城里人不一样。”李亚利说。
由于户口的问题,2000年前后,女儿在城里上初中时,每学期还得交500元“借读费”。“在娃上初中前,我四处打听如何进城落户,但派出所的答复一直是‘没有政策’,户口也一直未能解决。”李亚利说。
>>政策
想进城落户几乎都能进
渭南市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办公室工作人员梁刚介绍,从2010年开始,渭南开始探索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分阶段地推动农村居民向小城镇、区县城、主城区域内聚集。截至目前,全市农民进城落户42.2万人。今年已进城9.4万人。
“我们从户籍改革入手,明确了几个进城落户条件——只要在城镇就业、交纳社保、自主创业和购买住房,符合其中一项就可以落户。几乎只要想进城落户的农民就能进。”梁刚说。
“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全市已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梁刚说,渭南市计划到2015年末,累计向城镇转移人口80万,目前,还有近40万人在等待进城。
很多农民依然有顾虑。“刚开始我们宣传政策,很多人都不理解,怕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临渭区三张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李积宪说。
梁刚说,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必须完全尊重本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也就是说,允许农民“带地进城”。
>>保障
社保、教育、就业都有着落
除了名称的变化,进城落户农民在生活上能不能真正地向城里人不断靠近?会不会被挤压在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之间,既失去了农民的优势,又享受不到城里人的甜头?
梁刚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说会发给他们“五件衣服”——包括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卫生。
想找工作,可以在农业、人社部门及所属公共职业介绍所登记求职,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每人每年还可以享受一次补贴标准最高1000元的免费就业培训;住房保障,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买经适房、廉租房;社保的选择权更多,既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参加新型农保,也可以转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能自愿选择;子女就学时,只需提供户口本、父母身份证、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农民工个体经营营业执照,通过审查即可。
据悉,渭南市教育局还特别规定:“学校不得将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子女单独编班,要将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本报记者郭晓蓉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