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发布丨陕西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 回顾四十年艰辛历程

政在发布丨陕西发布《朱鹮保护蓝皮书》 回顾四十年艰辛历程

从2021年春晚舞台,到不久前的“十四运会”,朱鹮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今年,恰逢朱鹮被发现40年,朱鹮是如何在陕西经历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最后实现涅槃重生,成为生态保护事业的重要范例?陕西省林业局用一部《朱鹮保护蓝皮书》向世人做出了完美解答。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朱鹮是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美朱鹮是守护秦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朱鹮保护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在10月26日陕西省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如是说。

昝林森介绍到,陕西省林业局在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广泛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编制形成《朱鹮保护蓝皮书》,涵盖朱鹮概况、朱鹮“灭绝”和重新发现、朱鹮保护研究、主要保护措施、朱鹮保护成效、朱鹮文化与对外交流和朱鹮保护展望七部分内容。

据了解,经过四十年保护恢复,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截至去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种群栖息地全部在陕西,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日本、韩国都已经重建种群,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鸟类学家郑光美赞誉说,“朱鹮保护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作为和平使者、友谊象征,曾经7次承担我国“外交”重任,“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朱鹮文化论坛登陆韩国首尔。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朱鹮保护的陕西模式

在四十年的保护实践中,陕西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为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其中,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野化放归三大举措是朱鹮保护恢复的关键。就地保护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建立生态廊道、开展种群监测、实行社区共管共建等措施,保护恢复栖息地,实现了野生种群快速增长和扩散。

目前,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2%以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朱鹮野外种群已经突破4450只,全部在陕西。易地保护是通过朱鹮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攻关创新和探索实践,形成饲养繁育技术体系,建立扩大人工种群,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支持。目前,陕西已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5个,占全国的25%,占全球的22.73%;饲养个体467只,占全国的32.03%,占全球的23.49%。野化放归是通过人工干预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重新引入其历史分布区,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种群复壮的有效手段。目前,陕西建立野化放归种群4个,占全国的66.67%,占全球的50%;陕西放归个体192只,占全国的59.08%,占全球的23.91%;陕西增加了145只,占全国的38.06%,占全球的35.28%。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

朱鹮生活的绿色洋县

在回答媒体关于构建人与朱鹮和谐共生方面措施问题时,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表示,陕西洋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修复、湿地恢复等生态空间治理措施,持续改善朱鹮生存环境。

同时在洋县探索发展“朱鹮品牌”产业。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引导鼓励当地群众围绕“朱鹮”这一品牌,发展绿色产业,比如种植绿色有机大米,建设以朱鹮为主题的观光休闲、生态体验场所等。目前,洋县累计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4.42万亩,注册“朱鹮”商标50多种、朱鹮相关图形及字号商标21件。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有机生产示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年净增1500多元。2017年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估高达70.57亿元,洋县更是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县。生态旅游得到了发展,洋县已经成为观鸟圣地和生态旅游重点区域。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

朱鹮生存的未来任务

对于下一步朱鹮的保护发展工作,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介绍说,陕西将从强化科技支撑、加大野外种群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野化放归三方面进行。将以以朱鹮保护联盟、朱鹮保护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深入开展保护研究,针对朱鹮保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持续推进朱鹮栖息地和历史分布区的潜在栖息地保护恢复,扩大栖息地范围,提升栖息地质量,以实现扩大野外种群。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生态廊道,借助自然扩散能力,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野生朱鹮种群。

还将在现有繁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人工繁育基地,扩大人工种群数量,加强人工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提高遗传多样性,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同时建设一批朱鹮野化放归训练基地,开展人工种群的野化训练,持续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放归计划,并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逐步开展其他历史分布地野化放归,推进朱鹮野外种群复壮。

最后,昝林森表示,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已经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但是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朱鹮保护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作为,不断发展和完善朱鹮保护模式,在实施秦岭北麓连续十年野化放归行动的同时,科学推进其他历史分布区野化放归,促进朱鹮种群持续扩大扩散,实现野生种群稳定、可持续繁衍,让朱鹮生生不息、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