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年“苏陕合作”打破旧模式:西安告别“不发达”?无锡加速“抢资源”?
西安加速科技创新,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6月以来,我们发现无锡多个区竟然在西安密集设立“科创飞地”。如14日锡山区无锡锡山(西安)荟智中心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惠山区西安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用,16日梁溪区“西安人工智能梁溪科创飞地”揭牌成立。
苏陕协作30年了,“苏大强”定向帮助“秦直通”的认识,难道要换个方式?
什么是“科创飞地”
其实,这一概念源于“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存在差异的行政地区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两地间的互利合作共赢。2017年,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经济”成为新浪潮。
根据我们的观察,“飞地经济”在中国最早实践于江苏苏州,即1994年诞生的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属于“产业飞地”范畴,即经济发达地区飞入相对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态是飞出地“资本+技术”,飞入地“土地+劳动力”。
而“科创飞地”则区别于“产业飞地”,相当于以科技创新对飞地经济进行创新和延伸。有业内人士就表示,“科创飞地”其实是飞入地政府主动出击,将招商触角直接伸到经济更为发达的飞出地,利用土地、税收、资金等多种政策优势,寻找并引进创新资源和要素。
▲图:传统“产业飞地”模型
对此,江苏省江阴市副市长顾文瑜曾这样解释“科创飞地”:“如果说江阴企业到大城市建飞地是1.0版,政府把飞地建到北上广是2.0版,那么现在建到人才聚集处的飞地就是3.0版。”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人才要素已成为“科创飞地”的核心。
来看当下“科创飞地”的集中区域。
飞入地:热点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不难发现,这些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且处于中国科研创新资源第一阵营。
飞出地:以长三角城市最为显著。以上海“飞入地”为例,截至2020年10月,长三角除上海以外城市在上海设立科创飞地共24家,其中浙江省为20家,占比84%,2019年设立了16家,占比67%。
那么,科创飞地到底如何飞?根据我们的研究,可分为两大模式:
1:省内飞:代表案例是黄石市政府在武汉主导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围绕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促成52家企业入驻。实现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的开放创新新格局。
▲图:位于武汉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
2:省外飞:代表案例是丽水经开区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和张江药谷核心区心设立的丽水国际科创中心。利用两地经济开发区的各自优势,“沪丽”互利,从而实现了“研发在沪,生产在丽、总部在丽”的协同产业培创新模式。
可见,“科创飞地”这一模式已成为提升不同地区间产业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创新手段。
经济强市 无锡来西安做什么
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西安变上海”了?
我们慢慢看。
飞入西安,我们更看重“飞出地”是无锡。这个仅次于苏州的最强地级市,近年来分别在京沪两地及大湾区建立了科创飞地(今年早些时候江阴市高新区于西安设立科创飞地),如今跨越1200公里来到西安,我们很好奇会做什么?
先看此次揭牌的三个科创飞地的基本情况。
1:合作对象:由各区政府领衔,包括
惠山区西安创新中心,由惠山区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联合设立;
西安人工智能梁溪科创飞地,由梁溪区政府与西安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共同设立;
无锡锡山(西安)荟智中心略有不同,由锡山经开区与专业科技孵化企业颐高集团联合打造,市场化意图更加明显。
2:运营逻辑:核心是寻求“政产学研金”常态化合作,以孵化器的形式探索研发孵化在西安,产业落地在无锡的模式,目的在于整合资源,吸引更多相关企业与高端人才落地无锡当地产业园。需注意,科创飞地追求两地双赢,对西安的好处我们后文再详细介绍。
3:产业方向:在产业协同的基础上,锡山区以光电信息产业为主导,建立光电信息产业园西安离岸孵化器;惠山区以智能制造及新材料为重点;梁溪区围绕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提供孵化环境。
▲图:无锡锡山(西安)荟智中心揭牌仪式
不难看出,一系列动作背后都始终围绕着科技创新,结果自然也是产业导向。
那么,无锡搞“科创飞地”到底成色几何?
首先是经济基础。
2021年无锡总GDP突破1.4万亿元(全国14),人均GDP18.74万元(全国第1)。而目前,锡山、惠山、梁溪三区GDP均超千亿元。其中,梁溪与锡山还上榜2021年中国百强区。我们也认为,在经济实力、潜力并存的基础上,创新成为经济后续发展的先导因素。
其次是产业匹配。
此番在西安成立的三个科创飞地重点关注的产业方向正与当地主导产业遥相呼应,其中,无锡锡山(西安)荟智中心直指的锡山光电信息产业园先导区于今年3月才刚刚开园,该产业园高度契合锡山“四新四强”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图:无锡各区域主导产业分布
最后是创新引领。
市级层面: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为产业转型升级窗口,并明确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区级层面:如锡山区2021年3月引发《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产业升级进行再部署。
由此看来,此次在西安设立科创飞地,是无锡在需求导向下深图远虑的结果。但西安能够“显著成为飞出地,核心是得益于科创优势”。
30年合作 东部重新发现“科创西安”
我们发现,西安是除北京、上海及大湾区外,无锡布局科创飞地的首个西部城市。如果算上此前县级市主导的江阴高新区西安科创孵化器项目,此次在西安成立的三个飞地也是其二进宫。那么,西安为何会如此受到无锡的青睐呢?
以上文提到的上海张江丽水国际科创中心为例:四栋独立的研发、办公大楼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隔路相望,可直接对接国内顶尖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
可见,对于这种“省外飞”模式,显要目标就是各专业领域科技型人才的吸引力。反观西安,众多优质的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自然是吸引无锡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在秦创原的加持下,这种科技成果转化力则进一步深入与升级。
分析到这,本土的糖豆们或许会好奇:这难道不会造成科创、人才优势的外流吗?
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科创飞地本就是“飞入地”与“飞出地”的双向奔赴。
而对西安来说,“飞入地”好处就体现在多方面:
比如经济效益分享。直观效益就是飞地项目税收与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指标按税收分享的比例。可参考山东、河南等地出台“飞地”项目主体税收分享制度。
比如城市活力提升。促进政府、高校、企业、人才、资本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进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市场化水平。
比如产业集群完善。借助专业的孵化机构,如此次锡山区联合的浙江民企颐高集团,就是致力于园区产业孵化的运营商,这对西安科技成果转化无疑是加速器。
▲图:民营企业以市场化行为对接多方资源
而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也注意到陕西各地市已对“省内飞”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
如渭南: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全省首家),引入涵盖医用合成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3D打印等企业,以实现“西安研发、渭南制造”。
如铜川:今年6月,与西北大学签订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合作协议,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智能制造、光电子等重点产业,展开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等合作。
与此同时,“秦创原”的支撑力也可见一斑。
如汉中,去年4月以来全力推进秦创原汉中科创中心建设,实行科技创新“揭榜挂帅”,紧盯汉中装备制造等6大重点产业和“卡脖子”难题,进而提振“两链融合”。
如榆林和商洛:两市科技局于今年6月,分别与秦创原(沣东)工作部签订《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将引进各类优质企业和项目,形成“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循环模式。
行文至此,可以判断“无锡入陕”是极佳的信息。但我们更想提示的是,“苏陕合作”30年中,更多的是江苏人在西安开工厂以解决就业、江苏人买陕西特产以助农惠农,这种合作一直有“强助弱”的角色,陕西人对此应该抱有感恩之心。但随着西安“科创优势”的强化,“苏陕合作”在未来一定会出现类似无锡飞地的新模式,其重点是“基于科技的联合驱动”。
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东部对西安的一次“重新发现”,西安也应该继续保持强化这种“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