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发布 | 商洛:四个方面发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政在发布 | 商洛:四个方面发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

9月22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商洛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璟出席,介绍“全面加快‘一都四区’建设 奋力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

发布会上,对于商洛要打造生态康养之都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这一问题,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巩文超表示,打造生态康养之都,具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商洛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及毗邻西安的区位、交通优势,对标205万商洛市民和1300万西安市民,积极实施“六市联创”,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文旅、健康体育、健康医药、健康食品等六大产业,推动西商两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融合发展,通过5到10年建设发展,争取吸引2个50万的西安市民成为商洛的“新市民”和“新村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洛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六大产业,打造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用好“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等金字招牌,围绕“六大”康养产业,着力抓好柞水云山湖森林康养度假区等11个康养产业标杆项目,发展以生态旅游、乡村旅居、森林康养等为主导的休闲旅游产业,以“菌果药畜茶”和“十大商药”为主导的绿色食药产业,加快形成“医、养、游、体、药、食”融合发展、互促共荣的康养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

二是狠抓基础提升,打造全域景区化优美环境。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要求,着力打造康养乡村、旅游乡村、宜居乡村,让蓝天、白云、土房子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和农民富裕的金山银山。大力实施景区民宿、特色餐饮、特色产品三大提升工程,积极实施城市道路提升、口袋公园等工程建设,吸引更多人走进生态康养之都。

三是狠抓公共配套,更好满足康养旅居品质化需求。加快西十、西康高铁等“六高”项目建设,快速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为实现“西安工作、商洛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基础。积极推进西商一体化发展,将商洛优质资源与西安优势资本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宜养宜居康养地产和高品质酒店,为老年人康养医疗、青年人休闲旅居、未成年人研学教育提供更多更好优质产品。

四是狠抓对外宣传,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城市品牌。持续办好中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创新开展“花开商洛、避暑商洛、多彩商洛、年味商洛”四季主题营销活动,推出一批康养游、研学游、红色游等旅游新业态。建设生态康养之都,蕴含无限商机,商洛将以“宣传+招商”的模式,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为康养之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商洛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璟

商洛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璟

关于今年商洛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一问题,商洛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璟表示,今年以来,商洛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守牢底线,持续加强监测帮扶

创新出台了《商洛市防返贫监测帮扶“2244”工作导引(试行)》,实行网格化摸排、信息化预警“两化”管理,建立重点监测对象“纳入标准”“纳入红线”两张清单,强化政策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帮扶四大举措,紧盯提出名单、民主评议、村级公示、现场核查四个关键环节,全力确保监测对象精准识别、精准纳入、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9744户32004人,已经消除风险的是5975户20439人,商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范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巩固成果,全面提升保障水平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精准资助困难学生16.3万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失学辍学。大力实施村卫生室民转公和消除直饮水窖两大攻坚战,开工建设村卫生室469个、建成使用326个,今年10月底,全市将达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全市4007眼直饮水窖已消除3942眼,今年年底,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4%以上。同时,商洛启动实施危房改造2209户、农房抗震改造331户,全市农房品质持续提升。

紧盯增收,做实做优产业就业

围绕培育壮大“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全市共投放产业扶持资金12.5亿元,新发展食用菌4.5亿袋、茶叶3.5万亩、中药材29.6万亩、畜禽1754.6万头(只)。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政策措施,深化宁商劳务协作,强化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26.6万人。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6元、同比增长5.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6214元、同比增长14.4%。

突出重点,不断强化搬迁后扶

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快推进大中型集中安置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社区管理,实行集中办公、民事代办,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建成补短板项目69个、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112个,配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8个,实现4.46万户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