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大讲堂》对话郭继承 | 以“中”为核心弘扬传统文化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华山论剑大讲堂》对话郭继承 | 以“中”为核心弘扬传统文化

由凤凰网陕西与华山论剑西凤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栏目《华山论剑大讲堂》首季栏目以“博物中国”为主题,以中国精神为指引,以中华文化为主脉,探寻文物内涵与时代发展背后的内在交联。

在第一期《镕古铸今 中国精神》栏目中,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老师,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郭继承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竑,以国之重宝——何尊为开篇,展开思想交锋,寻找属于青铜的文明和蕴藏在其中的中国智慧。

近日,为进一步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特质,《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对话郭继承,讲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解与感悟。

郭继承接受《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组专访

郭继承接受《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组专访

栏目组:近年来,《国家宝藏》《华山论剑大讲堂》等文化栏目相继推出,受到观众追捧,除聚焦文化本身外,其背后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承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郭继承: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海纳百川的民族。什么是“中”?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要海纳百川向全世界学习,同时也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力更生,两者要维持一个“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现在社会有一种现象,一个人发展得好不好,有一些人就看两点:金钱和权力。其实一个人真正受人尊重,与他的财富和地位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雷锋,他是个最普通的战士,但是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不能只重视GDP的提高,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样重要。

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的“根”就出在文化上。如果我们的文化信仰和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脉。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文化建设需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一个民族安身立命靠什么?根基在于要把自己的文化学好,只有把我们的文化学好了,才有能力理解其他文化体系。第一,要夯实本民族文化的根基,融汇天下,为我所用。第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齐头并进,都要重视。工具能力与驾驭工具能力有机统一。第三,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齐头并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如果我们国家的文化被斩断肢解,我们中华民族就会分崩离析。所以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栏目组:在本期《镕古铸今 中国精神》栏目番外中,推出了一期名为《在内卷和求佛之间 我们选择“遇贵人”》的短视频,引发观众对“内卷”和“躺平”生活方式的热烈讨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镕古铸今 中国精神》番外 话题短视频封面

《镕古铸今 中国精神》番外 话题短视频封面

郭继承: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根源,因此我们要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内卷”和“躺平”属于人生态度的范畴,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对“内卷”和“躺平”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引导。

现实生活中,导致“内卷”和“躺平”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就是有些朋友过多的聚焦于虚荣攀比,没有真正理解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才是事业有成的基础。而是将奋斗方向限定在各种横向的比较中,将“比他人强”视为所谓的奋斗目标,却忘记了人在天地之间,最根本的努力方向不是和别人攀比,而是自我超越,做更优秀的自己。当我们聚焦于自己的提升时,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能我们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了。

超越“内卷”,摒弃“躺平”,不是不要奋斗,而是更好地奋斗,为正确的目标奋斗;不是不要同他人比较,而是不要困于虚荣攀比,要见贤思齐,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成就自己。

孟子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真正的君子,明白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面对任何人生的际遇,都会坦然自得,不太会有“内卷”和“躺平”现象的产生。因此,从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来看,人生就是在不断提升自我的智慧、德行和境界,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仁人”;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看,人是活在天地之间的,只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的内在关联,自觉摒弃“以自我为中心” 的价值观,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个人的价值。“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无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不焦虑,不懈怠;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凡如初,都不忘初心,力所能及,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人。

华山论剑大讲堂节目录制花絮

华山论剑大讲堂节目录制花絮

栏目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郭继承:重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事关“国基永固”,兹事体大。纵览人类文明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裂传统与未来的内在联系,都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行。西方的文艺复兴、日本的明治维新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余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华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上作出回应:其一,我们要传承什么?其二,实践中如何传承?中华文化虽然从形态上分为儒、佛、道、中医等,但这几部分在内容上并不是泾渭分明、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儒家的“仁人”教化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一个没有道德人格、不懂遵纪守法的人,根本无从谈起什么学道、学佛。一个人只有能够善养浩然之气,看淡名利,才能理解道家的“无为之境”,才能做到“内圣外王”。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其精神内核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还要带着海纳百川的大气和自觉,善于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唯有如此,“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栏目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记载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是秦人的开拓精神,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立足今天,我们该如何以古为鉴,学习经典、学习古人智慧?

郭继承:我研读国学经典多年,如何与古人智慧相通?最为重要的就是读书、读经典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华文化的智慧海洋里面有数不清的财富,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远远不断的动力源泉和智慧的滋养。以古为鉴、学习经典,从经典中学习古人智慧,比如《道德经》、《论语》、《管子》、《尚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繁忙的节奏里,我们需要读书,尤其是阅读经过几千年历史验证过的人文经典,要向五千多年历久弥新的中华经典学习,从中去汲取营养,从经典中提取智慧,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让我们的工作生活过的更好。

读经要体会到的文字背后古人对于整个时代大潮,对整个人类智慧的捕捉和证悟,而不是只限于在文字本身。古代的人文经典,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为文字的承载,另一部分是先贤在文字背后的那个“慧”。智慧的“慧”,智慧是什么?就好比是手电筒里照射出来的光,圣人和先哲拿着这个智慧之光去照亮人类的前行的路。人类智慧之光照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就是佛经。人类智慧之光照到了公元前六世纪五世纪的中国,就是《论语》和《道德经》等。所以我们在读经的时候,不但要看到“文字相”,更要体会到“文字相”背后的那束光,那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且,一定将这个智慧运用到当下,从大的角度说,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从小的角度说,如何透视当下人们的烦恼和困惑,让自己成长的好,发展的好,更好的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郭继承为《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寄语

郭继承为《华山论剑大讲堂》栏目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