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元宵灯会
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民俗)
镇安元宵灯会是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一项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我县云盖寺镇、高峰镇、永乐镇、木王镇、青铜关镇,影响至周边的山阳县、宁陕县、柞水县和安康市与旬阳县,甚至湖北省郧西县等。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节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龄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宽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镇安县志》《镇安文史资料》《栗乡杂录》《刘氏宗谱》等相关史料记载,镇安元宵灯会历经唐宋明清。是灯会与道教相融合的一项独特的民间灯会活动。经过世代相传,在镇安境内一直流传至今。流传在镇安县境内的元宵灯会,有“满架灯”和“半架灯”之分。满架灯主要有龙灯、狮子灯、旱船、竹马、云朵、鹭鸶、蚌壳、毛驴、亮虎、大头和尚戏柳翠以及瓜果、花卉、鸟兽等各种花灯,表演者达140多人。半架灯是没有龙灯、蚌壳、鹭鸶、竹马、云朵其他花灯也只是满架灯的一半,有时会更少。除此之外,灯会还囊括了锣鼓、唢呐等伴奏乐队、喝彩词、彩船唱词,演出时喝彩人会根据接灯人从事职业的不同现场喝彩。仅传统喝彩词就多达近百个行业,300余首。传统灯会所用的狮子,龙灯,彩船、牌灯、云朵、竹马、大头和尚戏柳翠、蚌壳、鹭鸶等各种花灯,都是民间艺人手工扎制。组织一次元宵灯会,需要一定时间,通常自头年冬、腊月起至来年正月出灯前。
按镇安民间的传统习俗,“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意思就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出门观灯赏月、燃放焰花、驱邪除魔、祛病消灾,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出灯前,灯会总会首都要邀请道行高深的法师(道士)现场做法事三出,即拜天神、开光、点睛,赋予花灯灵气和神威,以求灯会活动平安顺利,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清净太平。出灯前,玩灯路线已基本成行,无论广场、社区、单位大院,接灯户天黑前就早早在门前院落摆好香案(又称接坊),燃香燃裱、烛火通明。香案之上糖果、利司、烟酒应有尽有。
镇安元宵灯会集中体现了先民们的善良与智慧,在娱乐中祈福,在祈福中许下美好愿望,是一项最能体现全民同乐、普天同庆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参与面广,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无论男女老幼都视其为最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民俗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歌舞、音乐、词赋得以集中体现。
2015年12月,镇安元宵灯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遗保护名录。
END
供稿单位:镇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