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对象。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秦岭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监管、发展生态旅游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实现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有机统一。
在以“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宣讲示范活动中,凤凰网陕西邀请安康学院张淑兰教授,共话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如何实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
凤凰网陕西: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基础。在您看来。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张淑兰:生物多样性涵盖多种生命形式,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以秦岭地区为例,观察可知其植物种类丰富,有众多可食用、药用及用于生产的植物,同时野生动物的部分身体部位也用于生产生活。然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合理,过度开发会致资源枯竭。其意义重大,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支撑,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例如,种质资源是农业和生物科技的基因库;秦岭的植物药、野果等资源满足人类健康和审美需求,具有经济价值;野生动物资源虽有利用价值,但需可持续利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有其特定角色。观察发现,食肉动物控制猎物种群数量,鸟类传播植物种子,昆虫为植物传粉,食虫鸟清除害虫等。生态平衡十分微妙,任何生物数量变化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显著,如栖息地破坏和物种入侵等问题需高度重视。维护生态平衡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正常运转至关重要,能确保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提供。
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对调节环境起着关键作用。例如森林能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减少灰尘和噪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远离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意义非凡。它为人类创造了适宜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类文化与自然紧密相连,许多文化传统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崇拜,如狼图腾在一些文化中有特殊意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生物多样性丰富了文化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有助于丰富人类精神世界,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凤凰网陕西:秦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您的研究发现,秦岭地区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价值和保护成就?
张淑兰:秦岭的植物区系组成极为丰富,有种子植物197科,1006属,3436种,涵盖众多中国特有种和秦岭特有种,植被类型多样。从高山草甸到低山丘陵,分布着不同气候带的植物群落。其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如天麻、杜仲等;营养野果及野菜资源也不少,如猕猴桃、香椿等;还有野茶资源和观赏植物,如太白杜鹃等。这些植物资源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经济和文化价值。但随着人类活动增加,植物资源面临栖息地破坏、过度采集等威胁,需加强保护。其意义在于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多种资源;是研究植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
秦岭地区动物资源丰富,具有多方面价值。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Ⅰ级保护的朱鹮、大熊猫等,Ⅱ级保护的大鲵、黑熊等,还有大量昆虫资源和微生物多样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如朱鹮的羽毛洁白如雪,大熊猫憨态可掬,深受人们喜爱。动物资源的生存状况反映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秦岭地区动物保护虽有成就,但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非法捕猎等问题,需持续加强保护力度。其意义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为人类提供经济资源(需合理利用);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激发人类审美情感和文化创作灵感。
目前,陕西省共42个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21个,占比50%,包括佛坪、长青、牛背梁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涵盖不同区域,保护了大量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但在管理和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管理粗放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其意义在于为动植物提供安全生存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域,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和稳定。
朱鹮由七只发展到七千只,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也有所增加,得益于长期的保护措施,如栖息地保护、人工繁殖等。珍稀动物保护是重点和难点,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但仍需继续努力确保种群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在于保护珍稀物种基因库,维护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