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天、入海、人体、自然……陕西最新科研成果,快来看!
隆基发布HPBC二代分布式产品
Hi-MO X10,量产效率24.8%
国内首艘大型压裂船主动力发电机组
在陕研制成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
为探月设备定制“防尘服”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揭示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与病理机制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雪域高原种出“绿色奇迹”
《自然》在线发表西农大团队研究成果
极端大火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
近日
陕西科研团队
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获得一系列科技成果
一起来了解
隆基绿能
HPBC二代分布式产品Hi-MO X10发布
10月11日,隆基在ATP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现场盛大发布HPBC 2.0技术平台及全新一代分布式组件产品——Hi-MO X10,标志着全球分布式市场全场景首选高价值组件产品重磅出炉。
Hi-MO X10组件是基于跨时代HPBC 2.0电池技术打造的一款精品组件,发电性能、可靠性、客户收益及美观性全面领先,最高量产功率达670W,较行业TOPCon主流组件功率高30W以上,量产组件效率达24.8%,再破全球组件量产效率最高纪录。Hi-MO X10采用HPBC 2.0电池,电池量产效率超过26.6%,是晶硅电池最后一代实现绝对效率1%跨越的电池技术,宣告BC时代真正来临。
中国船舶集团
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
国内首艘大型压裂船主动力发电机组
在陕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船舶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柴重工”)研制的国内首艘大型压裂船——海洋石油696号的5台主动力发电机组,圆满完成出厂交货试验。经业内专家认定,该主动力发电机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压裂船是一种重要的海上作业设备,主要用于海上低渗油气田潜力储量开采。
海洋石油696号压裂船采用全电力推进,由陕柴重工制造的两种型号的5台柴油发电机组提供动力,总功率达到3万千瓦。
5台柴油发电机组技术成熟、性能可靠,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能够为海洋石油696号压裂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海洋石油696号压裂船具备压裂作业能力强、集成化程度高、推进性能优越、自动化程度高、绿色智能等特点,拥有大排量、高功率、大存储量的安全作业能力,是中国首艘集成式海上油田压裂工程船,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海上油田压裂技术空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王卫东教授团队
为探月设备定制“防尘服”
月尘即是月球上的尘埃,这些细小的硅酸盐颗粒通常是由月球岩石在长期受到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照射后形成的。
月尘颗粒大多在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肉眼几乎难以看到,陨石撞击产生的高温令这些颗粒玻璃化,粗糙、锋利且带电。正因如此,它们极易附着在探月设备和宇航员的太空服上,对设备运行和宇航员健康构成威胁。
由月尘引发一系列的机械、热控系统及光学表面失效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月尘防护手段
主动防尘技术 |
被动防尘技术 |
|
方式 |
依赖外部能源,如电力、机械力来减少或去除尘埃附着 |
改变材料表面结构、选择具备自清洁特性的材料,或是给设备涂覆一层具有防尘特性的材料 |
特点 |
通过控制系统或机械设备进行操作 |
不依赖于外部能源 |
应用 |
月球上能源资源有限,储存、生成能量成本极高 一般都不采用 |
高效、长期可靠,且不需要能源支持 成为应对月球尘埃挑战的重要途径 |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王卫东教授团队针对月尘防护提出了新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技术。
铝作为一种金属材料,因其具备轻量、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和探测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科研人员在铝基表面微结构上做文章,让月尘不容易附着在铝的表面,经研究选定了纳秒激光刻蚀的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多层次微结构铝基表面。
▲纳秒激光刻蚀铝基防尘表面扫描电镜(SEM)形貌
纳米级结构较为精细,能够增强疏水、疏尘和自清洁功能,通过不同参数激光形成的结构各不相同,因此也具备了不同的作用。在刻蚀过程中还可能引起表面的氧化反应,形成氧化铝层。这种表面化学变化有助于提升防腐蚀性,并增强光催化或抗静电特性等功能。
在不断调整线间距进行预实验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80μm(微米)线间距制备出的铝基表面与灰尘颗粒的接触面积最小,接触轮廓最短,防尘效果最佳。
▲防尘评价结果:(a)数字图像法统计结果;(b)翻转法统计结果;不同表面翻转前(c)与翻转后(d)表面残留模拟月尘颗粒比较。
防尘测试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纳秒激光快速、可控大面积制备铝基防尘表面技术在月尘防护方面的卓越性能。
西电科研人员表示,后续将会针对这一技术开展大量的工程试验验证与评估,期待能够成为航天器表面防护的备选方案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郭燕教授团队
药物球囊代替支架治疗冠心病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Post-traumatic DVT,pt-DVT)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肺栓塞发生率增加,是造成创伤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pt-DVT的发生率高达40%,成为中国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
目前,pt-DVT的诊断依赖于D-二聚体的检测和超声影像学检查,然而D-二聚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超声检查仅能检测出有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影像学特征的DVT患者,不能在血栓形成早期对其进行诊断与预估。因此,寻找pt-DVT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其早期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燕教授团队通过整合骨折患者人群的血浆代谢组、蛋白质组和临床表型,对680例创伤后发生和未发生DVT患者的代谢改变及血液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pt-DVT可能的调控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对骨折患者进行了系统代谢组学和临床表型数据分析,确定了与pt-DVT相关的28种代谢物和2个临床参数簇,开发了一组包含9种代谢物的pt-DVT预测模型。进一步联合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214个pt-DVT相关蛋白,发现丙酮酸级联的糖酵解/糖异生-TCA循环的上调可能通过调节红细胞中的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来促进血栓形成,提示对该过程进行干预可能是pt-DVT的潜在治疗策略。
这项研究系统全面地描述了pt-DVT的代谢失调与血液学特征,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确定了血浆生物标志物,并结合蛋白质组学深入了解了改变的代谢途径,为pt-DVT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雪域高原种出“绿色奇迹”
“太空牧草”,是经过太空搭载诱变后,为高海拔地区选育的耐寒、耐旱牧草品种。
受制于自然条件与长期过度放牧,错那市的草场面临严重退化和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今年6月,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合作,把“太空种子”撒向这片高寒之地。
在克服了种植条件差、低温天气、土拨鼠患等威胁后,如今,7万株来自陕西的“太空牧草”,在位于海拔4380米的西藏错那市原本寸草不生的高原荒地上,孕育出勃勃生机。
截至目前,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100余项,获得11项农业领域相关专利,选育出一批如陕北小杂粮、大红袍花椒、星际神农系列牧草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植物新品种,并通过与种子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中,星际神农系列牧草已在陕西、甘肃、内蒙古、西藏错那市等地扎根生长,试验种植面积近千亩,明年推广面积有望达到2万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岳超团队
极端大火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岳超团队题为《极端森林大火放大火后地表升温》的研究成果。
据悉,该研究首次从林火规模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极端大火对生态系统破坏性、林火碳排放和地表气候反馈的放大效应,并对可能存在的“极端大火频发—气候变暖—更多极端大火”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警示。
本项研究关注在同样的过火面积下,数场大型林火与众多小型林火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反馈的影响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北半球中高纬40度以上的北方温带和寒带森林中,就单位过火面积而言,极端大火具有更高的燃烧强度,燃烧过程释放更多二氧化碳,火后树木死亡率更高、夏季地表温度升温幅度更大。
并且,极端大火对夏季地表升温的放大效应可以持续数十年之久。
同时,极端大火导致的地表升温会影响火后森林能否顺利更新及其树种组成,并强化冻土层的退化,加速冻土有机碳的释放。
这些过程意味着极端大火很可能加剧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更多的极端大火,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如何减缓极端大火带来的气候风险?本研究发现,夏季地表升温、火灾规模的放大效应随着阔叶树的增加而减少。因此,适当增加阔叶树的比例,可以减缓相关气候风险。
科研人员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科学认识极端大火的生态和气候影响及防控极端大火气候风险的紧迫性,有助于提高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极端大火对全球变暖响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