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出席,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斌成表示,陕西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力推进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不断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修正出台5部地方性法规
张斌成说,陕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启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印发石川河、漆水河等流域综合规划,全面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出台专门保护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修正出台《陕西省实施〈水法〉办法》《陕西省实施〈防洪法〉办法》《陕西省地下水条例》《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积极推进《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出台,制定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6方面35项举措,流域现代化水治理法治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
张斌成表示,省政府批复印发《陕西省水网建设规划》,加快构建“两域贯通、三区互联、多库联调、五纵十横”的水网格局。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今年已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引汉济渭二期、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事关区域发展大局的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延安市、富平县被列入全国水网建设先导区。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库1060座,总库容约117亿立方米,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东西引黄、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完成省内黄河干流、渭河等13条江河流域27处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任务
陕西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起草《关于建立与人口和产业布局相匹配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的意见》,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地下水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出台《陕西省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编制《陕西省落实跨市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工作进度计划》,印发18条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完成省内黄河干流、渭河等13条江河流域27处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任务。积极推进水权交易,港口抽黄达成全省首单跨行业200万立方米取水权交易。加大11个地下水超载县、15个超采区管控治理力度,超采县区地下水开采量由2019年的10.3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同期的8.55亿立方米。
累计建成59所节水型高校、126个节水型企业和67个县域节水型社会
张斌成表示,陕西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在规划和项目审批工作中把节水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建成59所节水型高校、126个节水型企业和67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创新推进非常规水源、矿坑(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建立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全省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2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9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用水效率居全国第一方阵。
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4万座
陕西建立陕甘川三省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河湖“清四乱”、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命名15条“陕西省幸福河湖”。制定印发《陕西省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将陕西省黄河流域6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纳入名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加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4万座,入黄泥沙由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以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全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62.18%提升至2023年的65.99%,陕西绿色版图持续向北延伸,累计建成18个国家级示范园、27个省级示范园,探索出综合治理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媒体提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矛盾依然突出,陕西将如何解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安全保障”这一问题,张斌成表示,陕西在解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安全保障问题上,面临水资源供给矛盾突出等挑战。目前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为420亿立方米,虽然黄河流域占全省65%以上的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但水资源量仅占27%。
“为应对这一问题,陕西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计划构建以黄河、渭河、汉江等8条天然水系为基础的‘五纵十横’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我们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水网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同时,纵深推进深度节水控水,鼓励农业、工业和城镇节水,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营造节水良好风尚。最后,持续抓好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张斌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