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唤醒!千年文脉在西安活态传承

创新唤醒!千年文脉在西安活态传承

原标题:创新唤醒!千年文脉在西安活态传承

万千气象看西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图片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

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文物遗迹星罗棋布

古籍典藏浩如烟海

……

新时代下,这座千年古都正通过系统化挖掘、时代化表达、立体式呈现等手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乡约塑民风

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西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西安人的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

图片

在西安市蓝田县,一部《吕氏乡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吕氏乡约》发源于蓝田,由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弟子吕大钧(字和叔)及诸兄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制定,其核心内涵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900多年前,《吕氏乡约》在蓝田等地推行,关中风俗为之一变,被誉为“开关中风气之先”。

900多年后,这部植根乡土、发自人心的乡约,仍在乡村治理、风俗教化中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2021年5月,《吕氏乡约》以其适用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入选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近年来,为了赋予乡约新的时代精神,蓝田县委、县政府把弘扬乡约文化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大力实施“立约、传约、行约”乡约传承工程,着力把乡规民约融入乡村治理,不断提升农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在此期间,充分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重新制订的《蓝田新乡约》深入人心。

全县100多个村也因地制宜推出了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新村规民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了新风、立了正气。

古为今用萃取精华,文化自信服务发展。从《吕氏乡约》到《蓝田新乡约》,优秀传统文化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成为了地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传手艺求创新

传统非遗外化于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西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

图片

走进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的锔瓷非遗工坊,传统锔瓷技艺传承人范国志正在聚精会神地忙碌着。

身为一名年轻的“90后”,范国志却已是一位从业十数年、技艺高超的锔瓷师。

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其一般要通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调粉补漏等环节,让破损瓷器恢复使用。俗语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这种传统民间手艺。

因是纯手工修补,且对修复技艺要求较高,加之学习难度大、消耗精力等原因,锔瓷的传承人寥寥可数。

2015年,范国志从家乡福建来到西安,原本也想放弃锔瓷这一行当的他,通过东奔西跑的宣传和推广,最终在新城区落了脚,建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

得到支持和关注后,范国志现在还会根据器物破碎的形态,进行二次创作,在残片上用锔钉来“作画”,再现瓷器另一番美感,赋予残破的瓷器崭新的生命力。

“西安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力度一直都很大,我在这里办展修瓷,传播锔瓷文化,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匠心,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个近距离触摸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范国志说。

图片

从无人知晓,到传承创新,传统锔瓷技艺在新城区的“重生”,可以看做是该区在非遗文化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城区高度重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众广泛参与,氛围浓厚,认同感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保护力度。2023年,区非遗中心对传统锔瓷技艺、古法斫琴、秦腔板胡手工制作工艺等进行了重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与此同时,新城区还依托丰富且宝贵的非遗资源,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等近10个,让各类非遗文化“外化于形”,成为了展示西安传统文化的窗口。

吟诗词诵古今

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从2023年暑期大热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到龙年总台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再到2024年中秋月圆之际连播三天的总台《中秋诗会》。近年来,西安以历史为镜鉴,用诗歌触摸生活,为这座“诗歌之城”赋予了创新的文化内涵,打造了新的文化IP。

图片

有人说,现代西安是一座可以吟着唐诗回家的城市。漫步于西安街头,更能在“一步一诗”的氛围中,沉醉于人间烟火。

如今,位于大雁塔、大慈恩寺一墙之隔的“古诗词路”,成为外地游客到访西安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这条街上,火树银花连绵如织,数十首唐代古诗及其中节选组成的彩灯迎面而来,从《终南山》《玉声如乐》到《丽人行》,再从《阳春歌》《守岁》到《慈恩寺上座院》,由美景、雅乐、丽人写到佳时、盛世,营造一派盛唐璀璨景象。

图片

《全唐诗》中有大量涉及长安的内容,曲江、灞桥、雁塔、终南……这些在唐诗中熠熠生辉的地名,今天仍然频繁出现在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

漫步在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终南山、乐游原、曲江池……精彩上演的“长安诗意”与旅游景区完美融合,雕琢了“盛唐半壁江山”的诗魂诗峡群雕,景区内“李白”“白居易”的不经意邂逅,恍惚间穿越到古韵悠长、诗情画意、繁花似锦的盛世长安。

有学者指出,正是通过将唐诗文化留下的遗迹、古迹及文物、遗址等,更加有效地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安才能将巨大的城市实景,转化成为人们追忆历史、追寻诗意的场所和空间,也使每一个走进西安的人,都能萌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在古今融合的城市氛围中,市民游客在大唐不夜城与“李白”对诗,在华清宫景区诵读《长恨歌》,在大雁塔下齐读《将进酒》……一边品读古诗,一边了解长安历史,体味时空重叠的恣意浪漫。

这正是西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又一次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