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古城遗址发掘现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原标题:“一带一路”上的渭南人④ 红河古城考古记
公元628年夏天,从长安出发的玄奘,翻越天山山脉,经过伊塞克湖,来到了西域的碎叶城,离城西行,又见数十座城塞,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清池(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碎叶城)……素叶以西,数十孤城……”
2024年夏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田有前收到一张照片:蓝天白云下,9名中国考古队员分工协作,在一座小丘上用手铲清理黄土。他立刻给对方发去信息:“瓦列里,我们的‘小土堆’怎么样了?”
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瓦列里·克里琴科回复:“一切都好,‘小土堆’今年会有新的收获。”
他们口中的“小土堆”,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遗址的一部分。这处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史书和阿拉伯—波斯文献里提到的中世纪城市“新城”,正是玄奘当年寻访过的“数十孤城”中的一座。
玄奘的足音远去近1400年,借由藏在地层中的历史遗珍,他与故乡的后人在中亚跨时空相逢,因为考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交流再一次加深。
一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中国与中亚的联系日趋紧密,双方建立起的信任关系,使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不再只是简单的商贸之路,更是全方位的文明交流之路。然而,中国与中亚虽然有悠久的交往历史,但长时间以来,国内对吉尔吉斯斯坦考古情况一无所知。包括新城、碎叶城在内的许多地名,在中国的史书上有记载,却很少有学者去实地调查踏勘,只能借助别国文献进行研究,这对增进两国互相了解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2013年,中国开创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彼时,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开展联合考古活动,成为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
“凭借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东风,加之陕西又是丝绸之路的东方古老发源之地,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作为陕西的考古工作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肩负起建立中吉考古交流的重任。幸运的是,建立联系的使命,落在了我身上。”回忆起自己开启的考古“凿空”之旅,田有前满怀自豪。 这位考古学者是土生土长的渭南富平人,2005年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一直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2017年,他联系了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表达了希望与吉方开展合作考古的意向,对方很快回应:欢迎中国同行!早就想跟中国考古学界交流了。
合作一拍即合,当年10月,田有前与同事们应邀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对当地楚河及塔拉斯河流域的10座古代城址进行了考察,其中,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红河古城)等3座城址成为调查重点。“这次活动收获很大,双方约定从2018年开始,开展古代城址联合调查,并对红河古城遗址进行相应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田有前说,这次联合考古活动打开了中吉考古交流的大门,自此,双方展开了在信息和人员层面的多样互动。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要对吉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比如,他们对考古探铲,也就是俗称的‘洛阳铲’很感兴趣,人家点名要学,咱们细心地教,这就是有效的技术交流。”田有前对中吉联合考古的前景非常看好,这种信心一方面源自中国考古辉煌成就积累的底气,另一方面来自考古人对这份事业的感情。“我的梦想之一就是去史籍记载的地方考古,我相信吉方学者也想弄明白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通过2018、2019、2023年三次带队赴吉尔吉斯斯坦发掘红河古城遗址,田有前的梦想逐步成真。
二
“红河古城遗址靠近碎叶城,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为了彻底弄明白这座古代城塞的全貌,田有前将成熟的考古技术带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我们利用在国内开展大遗址考古的经验,运用考古勘探、RTK测绘(一种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高精度定位的测量方法)、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等技术,首次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记录。”经过测算,整个遗址区东西最长1800米,南北最宽1600米,总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随后,他们将重点转到了古城中的3号佛寺遗址。
“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考古队曾经发掘过3号佛寺。中吉联合考古队重新发掘后,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田有前介绍,中国考古队在遗址周围找到了唐代货币——开元通宝,“在中亚发现中国古代钱币,说明当时两地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
贸易往来是文明间交流的基础,一旦形成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势必会加深双方的文化交流。“货币之外,这里曾经还发现过一尊造像碑,材质是当地的红砂岩,但样式却是中国的。”田有前的同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史砚忻博士解释,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后来逐步中国化,这尊佛教造像显然是在当地雕刻的,却采用中国造像风格,说明中国化的佛教回传西域,深深影响了当地文化。
除了钱币和造像碑,中国考古团队在当地作业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红河古城的城墙分内外两重,与中国新疆境内发现的托帕墩协海尔古城、多浪古城、大河古城类似,“新疆的这几个古城基本都形成于唐代,吉方考古学家认为红河古城建于公元7世纪,两地古城的存在时间有重合、样式也雷同,从逻辑上说,它们是有联系的。但还要经过碳14测年,建立起一个遗迹、地层的年代序列,才能最终确认。”田有前对此十分乐观,“碎叶城曾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留有中国文化烙印,碎叶城附近的红河古城,自然也受影响。历史的面纱正在慢慢揭开。”
“红河古城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此交汇融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瓦列里·克里琴科感慨地说:“除了丝绸之路,哪里还能做到呢?”
从汉唐盛世到21世纪,从渭河平原到楚河谷地,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早已跨越山河,穿透时间,持续影响着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沟通交往。
三
2019年6月,中吉联合考古队在红河古城发掘期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并发表题为《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署名文章,文中特别提到了联合考古。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说道:“我们愿同吉方扩大人文交流。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双方要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媒体、联合考古等领域合作水平,让两国人民心更近、情更深。”
“在吉国考古,我确实感受到了民心相通带来的温暖。”回忆起在中亚的经历,田有前深有感触。考古队刚到红河古城遗址时,聘请了附近村民当技工,一开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只限于功夫电影,也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到那里考古。“我去吉尔吉斯斯坦3次,每次都带一些茶叶之类的特产送给当地人,他们回赠葡萄酒,大家渐渐成了朋友。”经过长期友好地相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当地人了解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同时认识到联合考古的积极意义,经常邀请中国考古队员去家中做客。
在中吉联合考古工作中,田有前说自己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联合考古队里,不仅有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还有吉方的考古学家瓦列里·克里琴科、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考古学家热尼亚、担任翻译的中国西北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以及参与挖掘工作的当地吉尔吉斯族、乌克兰族、俄罗斯族村民,“大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不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相互适应,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田有前说。
在考古发掘期间,瓦列里曾说,中国同行们远道而来,尊重他们的习俗和文化,探索着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人自己的过去,正是这种微妙的、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交流,使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田有前表示赞同,他坚信:“通过开展中吉联合考古,两国学术界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将会更加深入和丰富,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与友谊,也必将更加深厚绵长!”(隋晓会 倪伟)
供稿来源:渭南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