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出席,介绍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2024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近三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3.69%、39.30%、32.81%。
为持续推动“三项改革”,各部门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积极跟进服务,协调解决问题,合理推动改革不断深入。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新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层面,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和固化。政策支持更加精准。出台“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7个工作指引,形成了支持科技转化的政策组合拳。
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动改革,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
“三项改革”实施以来,改革范围不断拓展。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改革单位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参改单位达到168家,10.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2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803家、62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支持西安、咸阳、铜川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助力已经走出“实验室”,还未走上“生产线”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转化质效逐步增强,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99亿元,同比增长34.95%;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中陕西省4所高校跻身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50强,在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陕西省8所高校上榜,数量居全国第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我陕西共获金奖37项(不含国际项目),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下一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协同增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努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激发全省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