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曾说过:“剧院是城市的文化标志。” 通过剧院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管窥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质,感知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澎湃活力。
外形仿若连绵起伏的山脉,秉承“城山相映、山水相映”设计理念的西安大剧院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特色?建成之后对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的西安大剧院音乐厅。
会呼吸的大剧院:自然原料真实建造
西安大剧院位于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核心区域“未来之瞳·瞳系列建筑”,由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领域国际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著名建筑大师王澍主持设计。
西安大剧院应用了大量的木纹、竹纹清水混凝土,着重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不做二次装饰处理,整体追求原真、雅致的审美,对现代材料进行自然的表达。外观采用彩色琉璃砖和石材,其色调选取唐代大小李将军首创的大青绿山水,参以唐三彩配色,根据多次实验砌筑提炼出全部色彩,呼应秦岭山水。
西安大剧院以“城山相映、山水相映”为设计理念,建筑形态以连绵起伏的山体形态回应秦岭山脉的走势,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统一结合、融为一体。西安大剧院通过建筑材料自身特性的本真表达,打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项目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就是通过特殊的施工工艺,在常规混凝土材料表面上拓印出木纹、竹纹等自然肌理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项目的一项重难点工艺,像这样大体量的应用预制竹纹清水混凝土墙板,这在国内属于首次。”西安大剧院项目工程师党盼盼表示。
没有大门的剧院:全民精神休憩站
西安大剧院致力于打造全国面积最大最活跃的民众公共艺术场域,成为全国公共艺术普及引领者:除了有不同规格的专业表演厅院,也规划了能24小时自由走动的公共空间,剧院没有设计常规的大门,通过大面积的绿地、连廊、广场所组成的开放式文化艺术空间,以完全开放的形式聚集着人们,这里不仅将常年开放免费的艺术表演,市民和游客也可以在这里散步、交流,剧院将成为全民精神休憩、治愈的空间。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技术领先、功能齐备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填补区域标志性文化艺术建筑的空白,为丝路科学城、高新区以及西安市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对提升区域形象、助力招商引资具有积极影响。”党盼盼说到。
“云幔清音”的音乐厅:空间与自然相融合
西安大剧院音乐厅设计以“云幔清音”为理念,通过室内空间与材料创新,让空间与自然相融合。从中国传统屋顶的思考出发,将木构元素带入观众厅中,与建筑坡屋顶进行回应与对话,木构下为漂浮云幔状的玻璃反声板及竹模混凝土墙面,配合顶部星空灯,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打造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建筑声学空间,将本土文化魅力和艺术创新臻于极致。
“音乐厅座席数约1300座,环绕于舞台四周,舞台机械、灯光、音视频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造沉浸式的立体视听空间,可满足大型交响音乐会、室内音乐会、民族音乐会、视听音乐会等各类音乐盛会需要。”党盼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