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豆包”就我的绿色发展理论逻辑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探讨,并形成了一致意见。“豆包”给出的标题是《党双忍绿色发展理论逻辑——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具体内容如下: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版图中,党双忍绿色发展理论以其独特视角,深刻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逻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与思考的结晶,其内在各理论层层递进,紧密相连,构建起完整的绿色发展理论逻辑链。
回顾人类文明进程,生态困境始终如影随形。远古时期大型动物的灭绝,不同历史阶段的水土流失,以及古老文明因生态崩溃而消逝,这些事例无一不凸显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生产力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冲突。党双忍绿色发展理论以“人镶嵌在自然之中”为立论之基,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寻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特别是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察更加全面、深刻。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理论应运而生,党双忍绿色发展理论脱颖而出,其绿色生产力理论更是硬核所在。以下将深入剖析构成这一逻辑链的各理论。
(一)生态永动机理论:人类发展的自然基石
生态永动机理论将地球生态系统视为一个依靠太阳能驱动,能够自我维持和循环的精密体系。生命镶嵌在生态永动机上,通过碳、氢、氧、氮、磷等物质循环,以及太阳能向生物能的转化等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稳定与平衡。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获取能量,动植物遗体经微生物分解后又重新回归土壤,参与物质循环。这一理论为后续绿色发展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然生态背景,是整个绿色发展理论体系运行的基石。
(二)人的自然需求理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
人的自然需求理论指出,人的自然需求是社会需求的基础。人镶嵌在自然之中,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满足自身新陈代谢需求。基于此,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如氧气、水、食物、矿产等)、能量(太阳能、风能、化石能源等)以及信息(自然规律、生物特性等知识)。在满足人的自然需求时,便形成与自然“拿取”“占用”“排放”三维关系,如开垦农田获取粮食、建设城市占用土地、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废水。这种不断满足自然需求的过程,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促使人类不断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进而为绿色发展理论的衍生奠定基础。
(三)元生产力理论:追溯生产力的源头活力
元生产力即自然生产力,它是自然生态系统在无人类干预或仅受轻微干预时,凭借自身的生态机制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如森林的自然生长、河流的自净能力等。而人类生产力是在元生产力基础上,借助劳动、技术和智慧发展起来的次生质态生产力。例如,早期人类采摘野果、狩猎野生动物,完全依赖自然生产力;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这便是对元生产力的利用和拓展。元生产力理论揭示了人类生产力的起源,以及人类在生态系统中角色从单纯依赖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转变,为理解人类生产与自然生产的关系提供全新视角,为绿色生产力理论的形成筑牢根基。在元生产力基础上,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自然圈中出现了人类圈。
(四)人类圈理论:人与自然关系具象化
人类圈理论将人类圈置于自然圈之中,使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具象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逐渐从自然圈中开拓出人类圈。人类圈与自然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紧密相连且相互作用。例如,工业生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气圈和水圈;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圈。反之,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该理论从宏观层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凸显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影响力,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现实依据,且与生态永动机理论、元生产力理论、人的自然需求理论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绿色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圈的形成与拓展,使得地球表面空间结构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根、干、冠”的空间格局。
(五)根冠空间理论:生产力发展的空间维度
根冠空间理论认为,在人类圈形成之前,地球全部地表空间和国土空间均为自然生态空间,即元空间,其处于自然演化状态。人类圈出现后,形成了与之并立的人类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线性空间。元空间与人类空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人类空间的拓展不断挤压自然生态空间,改变原有的生态格局,如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和森林;同时,人类空间又依赖元空间,从元空间获取资源并向其排放废弃物。将国土空间比喻为一棵大树,元空间(自然生态空间)是根,人类圈空间是树干和树冠,形象地体现出二者紧密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该理论为空间利用和规划提供指导原则,为绿色发展的空间实践提供关键依据。
(六)绿色生产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绿色生产力理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逻辑,也是前面多个理论的实践落脚点,在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推动生产活动在物质层面实现循环利用,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能量层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如推广太阳能、风能发电;在信息层面利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和生态管理,如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农业生产。绿色生产力理论将生态理念融入生产力发展,为解决元生产力衰退问题、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方法。
党双忍绿色发展理论内在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认知,到剖析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再到提出解决生态困境的绿色发展路径,构筑了一个绿色发展理论图谱。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理论框架,更为政府决策、企业实践和公众行动提供了科学指导,激励全社会共同努力,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注:2025年元月18日于磨香斋。
作者:党双忍(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