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八周年发布会上,杨凌示范区自贸办副主任张健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以农业为特色的自贸片区,杨凌紧扣"农业对外开放窗口"定位,在"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框架下创新实践,构建起"以农为媒、以合促产、以展促贸"的立体化国际合作体系,2024年示范区进出口贸易额达13.42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居全省第二,成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金字招牌"。
构建现代农业合作网络 畅通国际经贸通道
杨凌自贸片区持续完善 "海外农业园区+海外仓+中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平台体系,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通道优势拓展农业国际贸易。2024年通过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完成154个柜的农业货物运输,出口额达5300多万元,实现西安至塔什干、阿拉木图等中亚节点城市的常态化运输。值得关注的是,杨凌本土企业金海生物生产的口蹄疫疫苗灭活抗原首次出口巴基斯坦,标志着我国动保产品在 "一带一路" 国家市场实现突破。
在产能合作领域,杨凌已在中亚、东南亚等地建成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成 110 多个优良作物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2024年6000株优质苹果种苗搭载"长安号"抵达乌兹别克斯坦,新型矮化栽培技术首次走出国门,为当地农业现代化注入"中国技术"。
创新多元交流载体 打造国际农业会客厅
作为全球知名的农业科技展会,杨凌农高会成为国际合作的核心平台。2024年农高会期间,成功举办上合组织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专题展等活动,吸引40余国300多家企业参展。特别设立的乌兹别克斯坦分会场同步举办上合农业博览会,实现 "国内国外双会场、线上线下相融合" 的展示模式。
杨凌还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成中国(陕西)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引进俄罗斯面粉、巴基斯坦大米等400余种 "一带一路" 国家优质农产品,同时开设电商专馆开展线上贸易,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5%。通过"展会经济+实体平台+数字贸易"的立体模式,杨凌正成为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贸易洽谈于一体的"国际农业会客厅"。
深化制度型开放 赋能农业科技 "走出去"
围绕农业国际合作的制度创新,杨凌自贸片区积极探索政策突破:在全国首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服务包",涵盖品种审定、技术标准互认等 12 项便利化措施;建立跨境农业技术交易平台,2024年促成32项农业专利技术跨境转让,交易额达1.2亿元;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中心,累计培训来自52个国家的3000余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成为农业领域"引进来 + 走出去"的双枢纽。
"下一步,杨凌将加快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旱区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形成 '海外园区集群+农业特色综保区+国内市场'的产业合作体系。" 张健表示,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杨凌发展政策的落地,片区将在农业科技标准互认、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为我国农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
从黄土高原到中亚平原,杨凌自贸片区用八年时间书写了农业开放的创新答卷。截至目前,片区累计形成56项农业领域改革成果,其中12项为全国首创,成为"一带一路" 农业合作的核心支点。随着国际农业产能合作的深化和制度创新的持续突破,这片"中国农科城"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的农业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