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怀“国之大者” 传承“治沙精神”——加快推动榆阳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榆阳气候干旱,生态本底脆弱,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重点县区,全区林地总面积725.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8.58%。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怀“国之大者”,传承“治沙精神”,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地位,争做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排头兵,不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整治突出问题、强化源头治理、全面防沙治沙工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整治突出问题到巩固战略成果,高质量发展由理论探索到实践检验,全域生态建设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进,探索发展生态经济从跟随参与到引领示范的“四个战略性转变”。三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58万亩,区内林木覆盖率达到45.8%,绿色已成为榆阳大地的主色调。
小纪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示范区
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生态责任。一是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争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新标杆的战略定位,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和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与经济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二是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原则,构建党委、政府对辖区生态建设负总责,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建设职责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四大班子”联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生态建设工作格局。三是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有力推进生态建设制度和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印发《榆阳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11个方面36项重点任务,不断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二)推进防沙治沙,厚植生态底色。一是坚持“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对产业园区和鱼河镇、古塔镇、赵家峁等60多处集镇、100多个村庄进行集中绿化。通过认建、认养、捐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群众投身于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中,让大家在生态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二是遵循“阔叶与针叶结合、落叶与常绿结合、乔灌草花搭配”的思路,重点实施榆林大道王则湾段景观廊道、三鱼路三岔湾段景观廊道、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入园道路景观廊道、东沙生态公园(枫情园)景观廊道、东沙大道延伸段景观廊道等绿化工程,累计完成绿色廊道建设610公里,基本实现“人在车中坐、车在绿中行”。三是按照“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认领、村企合作推进”的模式,累计投入8.4亿元,完成绕城快速干道两侧及重要节点造林绿化27.6万亩。四是创新“生态+”一体推进的特色林草产业发展模式,围绕“中国草业明珠”目标定位,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免耕补播改良草原并集约放牧利用等新技术,推动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完成人工种草50多万亩,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目前全区林木保存面积达484.56万亩,高质量乔木林达81万亩。
(三)加强林草管护,巩固生态成果。一是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制定印发《榆阳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榆阳区总林长令发布制度》《榆阳区林长巡林制度》;建立区镇村三级林长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压实林长责任,全区现有区级林长28人、镇级林长168人、村级林长1922人、林长制信息员297人。二是狠抓林草资源保护,始终将森林防火摆在突出位置,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森林草原防火戒严工作,火灾发生率逐年降低;探索建立“林草管护站专管、乡镇村组监管、专业合作社托管”的管护机制,广泛发动基层群众参与,有效破解一线林草管护难题;结合智慧榆阳建设,建成投运林政资源管护综合指挥平台和黑龙潭、大墩山等智能防火监控系统。三是深刻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全区林草执法体系建设,组建林草资源管护中心,21个乡镇和涉农街道办均成立了5~7人的林草综合执法队,持续保持打击毁林的高压态势,一体推进封山禁牧工作,不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持续降低二次沙化风险。
(四)发展林业碳汇,赋能生态经济。积极推开林业碳汇工作,坚持取之于林业,用之于林业,实现“林业投资—林业增长—碳汇增加—碳汇交易—林业投资”可持续循环。一是扩大林草面积,提升碳汇能力,积极谋划推进“三化一片林”(农田林网化、庭院景观化、渠道林带化、每村一片50亩树林)建设;坚持线上延展,以“公路、铁路、高速路”为轴线,重点开展主干道两侧绿化工程;坚持面上提升,全域推进造林绿化水平,深入实施4万亩飞播造林任务。二是提升林草质量,提高碳汇增量,优化林分结构,大力种植乔木,逐步提升林分质量;强化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沙柳灌木林碳汇能力;实施林草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抚育经营管理,提高林草系统气候适应性和韧性。三是创新工作思路,推开碳汇交易,制定《榆阳区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与榆林农商行签订碳金融合作协议,组建碳汇金融服务中心,首批发放三单林业碳票,监测期碳减排量5747吨、价值14万余元;动员引导40余家能耗和排碳企业不同程度参与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有效提升了蓄积量、生长量和碳汇量。目前全区林业碳汇累计交易量20.57万吨、交易额1000余万元,榆阳国资碳汇造林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上公示。
二、正视问题短板,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
一是环保意识不够强烈。有的部门和乡镇对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重发展轻保护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还没有完全站到“国之大者”的高度看待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一些企业主体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履行林业生态建设责任不够。
二是管护机制不够健全。受历史条件限制,工程造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落后,加之个别不法分子偷牧乱牧、滥伐林木、推沙造地、毁林造地等现象尚未完全杜绝,林草资源管护压力较大。
三是林分结构不够优化。沙区灌木比重占到80%以上,高大乔木相对较少,植被基础仍然低质薄弱,造林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林区还未真正实现良性自我循环;由于沙柳、柠条等主要灌木林老化、退化,急需平茬复壮,防沙能力有所下降。
四是经济效益不够明显。经济林产业规模不够大,集约化经营程度不够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一些群众发展林业经济的意愿不强,不愿在集体土地上造林绿化,使得造林空间拓展受限。
五是治理模式不够多元。现有政策规定下,北部风沙草滩区在不改变林地权属、性质以及保证防沙治沙成效的前提下,仍不能采取乔灌草结合治理模式适度发展林草产业,难以实现采空塌陷区高效治理、提高林分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三赢局面。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夯实“护绿”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体系,健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林长制目标责任制,完善区、乡镇(街办)、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进一步夯实全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开展美丽榆阳建设成效考核,提高基层党委、政府和区级部门单位保护林业资源工作情况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分值,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挂钩,引导各级各部门拉高工作标杆。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于片面追求GDP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且一段时间不可恢复或造成不可逆影响的一律严肃追责,依法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二)立足量质双优,抓好“增绿”工程。稳步扩大规模,聚焦“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扎实做好“三化一片林”建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飞播造林、马铃薯秋收后秋小麦种植等重点工作,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力争2025年底全区所有流动沙地得到治理、2030年“三北”工程区应绿尽绿。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增加密度、改良树种、创新模式、加强管护等手段,重点实施百万亩国有生态屏障和百万亩民营生态林场,逐步提升林分质量,提升沙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多样性。做好后续管护,禁火、禁乱砍滥伐、禁违法毁林、禁推沙造地,同时加大沙地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促进国土绿化工作由点向面发展、由线向片延伸。
(三)坚持造管并重,筑牢“守绿”壁垒。全面落实《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五年国土绿化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区林草资源管护中心、各乡镇和涉农街道综合执法队职能,区乡联合,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不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持续降低二次沙化风险。加大封山禁牧政策宣传,依托“智慧林业”平台,采取“人防+技防”的办法,深入开展禁牧巡查,对工作不力的乡镇、涉农街道及时进行通报,并由区级分管领导约谈主要负责人,倒逼禁牧工作落实见效。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进一步强化区林长制办公室、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协同工作能力,压实各监管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施策的林业资源保护格局,严肃查处顶风作案、触碰“红线”的人和事,坚决杜绝违规推沙造地、破坏防护林问题再次发生。
(四)深化碳汇实践,做好“用绿”文章。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样化,盘活更多林业资源继续加压发力,探索开发集生态固碳、低碳办公、低碳生活、认购碳汇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平台,促进生态资源加速转化。巩固深化推广五十里沙生态建设成果,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收益撬动融资支持林草建设新模式,研究制定林草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举措,发挥好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功能,在林业碳汇贷、林业碳票、碳排放抵消等方面打造林草“升级版”。按计划完成全区81万亩乔木林碳储量监测,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全面增加林木蓄积量;利用5年时间,集中连片建设林业碳汇示范基地20万亩,实现沙地治理和储碳固碳双重目标,努力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发展全过程,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