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共享旱作技术成果 共谋减贫发展合作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站内

杨凌:共享旱作技术成果 共谋减贫发展合作

原标题:共享旱作技术成果 共谋减贫发展合作 | 杨凌良种良技 夯实上合“粮仓”

农业是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作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同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农业合作,输出的良种、良技不仅实现了中国现代农业科技“走出去”,也持续推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记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佰利教授的办公室看到,地上整齐码放着一些农作物种子。据介绍,这些种子即将发往白俄罗斯。

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联合建设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引进展示小麦、大豆、荞麦、糜子等农作物新品种120个,其中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198”优质、抗病、高产,现已进入白俄罗斯小麦品种适应性评价程序。

冯佰利告诉记者:“新一轮有8个小麦新品系表现良好,今年将在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试验田种植,通过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除了品种选育,“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合作也逐渐走向深入。今年年初,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酿酒专用高粱种植技术规程》《糜子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两项国际合作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干旱缺水,是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随着来自中国的节水灌溉系统在中亚国家逐渐运用,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朱德兰教授带领团队将我国先进的太阳能驱动节水灌溉技术和智能型水肥一体技术引入乌兹别克斯坦,建成面积近100亩的节水农业示范园,形成了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系统。

这几年,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先后与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塔什干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大学合作建成中乌智慧灌溉联合实验室;在哈萨克斯坦,通过盐碱地治理示范园研究节水控盐灌溉技术,破解旱区盐碱地治理难题。

朱德兰说,通过应用绿色节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帮助示范园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成本投入减少了40%,让中亚国家在有限水资源的前提下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的团队在此已深耕近7年时间,主要负责示范园苹果优良生态适应性砧穗组合的筛选、矮化种苗繁育技术和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及推广。

“示范园筛选的优良砧穗组合抗寒性强、果实品质好,明显优于当地栽培传统种苗,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吉尔吉斯斯坦Kyrgyz-korm公司执行经理弗拉基米尔·特卡琴科说。

去年4月,6万株砧木苗已运往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用于扩建苗圃,预计今年达到嫁接粗度,将于秋季在当地进行嫁接。截至目前,张东教授团队在示范园确定引进4个苹果品种,3个砧木类型,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并依托示范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苹果产量的提高300公斤以上。”特卡琴科补充道。

事实上,中国农业有足够的技术盘活海外优质农业要素。例如,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将小麦品种引入当地种植,最终在当地人眼里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出了粮食,并且比当地肥沃土地的小麦产量还要高。

张正茂说,大麦品种西引3号和34-9大麦每公顷产量超过4吨,比当地品种产量2吨/公顷,翻了一番。

近年来,杨凌在小麦良种、节水灌溉、苗木种植及管理等多个领域合作,通过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农业科技在上合组织国家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果实。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