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直面国产轴承的困局,
斗志昂扬深耕轴承技术攻关。
他,
坚持自主创新,
解决我国高端装备
核心基础件“卡脖子”问题。
他,
就是西安交通大学
第11届“十大学术新人”,
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陈飞。
✦ ✦ ✦ ✦ ✦ ✦ ✦ ✦
陈飞
陈飞,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流体动力学分析、陶瓷轴承强韧化改性、自润滑材料等,致力于解决我国高端装备核心基础件“卡脖子”问题。
■ 针对轴承自润滑设计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他在陶瓷材料高韧性设计与制备难题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大幅提升了材料的自润滑性能与润滑服役寿命,构建了基于力学性能预测的材料改性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自润滑材料改性研究的效率。
科研报国的初心与使命
陈飞的科研志向始于本科期间一次企业实习。在目睹国产轴承因寿命短、可靠性低被进口产品替代时,他深受触动:“高端轴承是装备的‘关节’,若不能自主可控,谈何科技强国?”自此,他立誓深耕轴承技术。
面向高端装备对氮化硅陶瓷轴承韧性要求,陈飞开展了石墨烯—陶瓷纤维协同强韧自润滑氮化硅陶瓷轴承的研究。通过强韧化改性设计,使氮化硅陶瓷韧性和自润滑性能大幅提升。针对传统实验试错法在氮化硅陶瓷改性设计中存在的盲目性大、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他构建了多相协同增韧陶瓷跨尺度微观结构建模方法,提出了考虑增韧相微观结构特征的断裂韧性预测模型,提高了氮化硅陶瓷强韧化改性研究效率。
自主创新的攻坚与突破
“从理论源头创新,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针对动量轮、控制力矩陀螺等航天部件中含油轴承自润滑寿命短、温度工况敏感等制约航天器控制精度及服役寿命的问题,陈飞不断开展含油自润滑保持架复杂工况下自润滑机制研究,提出了基于随机种子和四参数随机生长法的高孔隙结构还原度建模方法,揭示了高速变温工况下润滑油急速释油机理,为北斗卫星动量轮轴承优化设计提供关键支撑,提升了供油稳定性。
基于上述科学研究成果,他先后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但陈飞始终保持谦逊:“每个突破都是团队接力攻关的结果,我只是一颗螺丝钉。”
产教融合的传承与担当
“科研要顶天,教学须立地。”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助教,陈飞将轴承热设计等科研成果融入课堂,2024年带领学生赴陕西重汽集团开展生产实习,所带团队获评“本科生专业实习优秀团队”。陈飞指导的硕博研究生荣获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陕西赛区铜奖在内多项奖项。
作为一名西迁精神新传人,陈飞始终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
展望未来,他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在陶瓷轴承强韧化、润滑长效化方向深耕,把成果应用在祖国高端装备上。”
扎根西部,这位青年学者正以创新之姿,奔赴装备强国的星辰大海。
西安交通大学
十大学术新人
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十大学术新人”年度遴选工作,不断优化青年人才评价的正确导向,为青年教师拓展平台、供给资源,努力构建各类人才自由涌现、脱颖而出的人才创新生态体系。
第11届“十大学术新人”入选者主要分布于机器学习、物理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神经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入选者平均年龄32岁,平均入职时间不到2年,他们的研究将为突破领域“卡脖子”问题、破解工程实际应用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10位入选者累计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10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各类教改项目6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讲课程12门。此外,他们还积极承担了本科生班主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竞赛,发起乡村小学公益课堂等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已成功评选11届、累计遴选出110位青年学术先锋,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部分已成为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军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将持续做好青年人才培育和典型选树宣传,引导广大教师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将西迁精神内化为前进动力,在全面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贡献西迁新传人的青春和智慧。
稿件来源: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