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咸阳“三夏”秸秆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率超96.5%
今年“三夏”时节,咸阳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秸秆高效利用新模式,让废弃秸秆通过机械化作业转化为资源,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6月21日,记者从咸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咸阳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6.5%,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超95%。
在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的麦田里,秸秆打捆机轰鸣作业。收割后的秸秆经粉碎、压缩,变成圆柱形草捆整齐排列。一台打捆机每日可打包700多捆,村民轩付文感慨:“打包后种地方便,玉米出苗浇水顺畅,病虫害也少了,还不花额外费用。”丰仪镇创新举措,从宁夏调拨80台收割机、11台打捆机,服务11个行政村两万亩麦田,收割时同步完成秸秆粉碎打捆,使小麦收割效率提升30%。
“打包后的秸秆还能焕发新生。”据陕西兴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回收的秸秆被送往蘑菇基地,成为食用菌培育的原料,政府协调机械、对接农企,形成“环保+增收”的绿色产业链。
秦都区马庄街道则试点秸秆饲料化利用,在正洪、南吴、小雅3个村与养殖企业、畜牧场建立收运机制。正洪村党支部书记王震说:“机收每亩40元,比过去省20元,运输每包还有1.3元补贴,农户实惠看得见。”
科技创新为秸秆利用撑腰。今年,咸阳引进深翻犁、青贮机等新型机械550台套,建成村级临时收集点511个,培育77家专业回收主体,打通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从“废弃物”到“绿色财富”,超96.5%的综合利用率背后,是咸阳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废弃秸秆的“华丽变身”,奏响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受益的现代农业协奏曲。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聪 通讯员 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