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站内

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秦岭静默横亘,仿佛一条深植内陆的绿色脊梁,隔南北、锁风雨,承载着太多时代的寄托与生态的信仰。它不仅仅是一道山脉,更是一种尺度——衡量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尺度。

今日,我们习惯于讨论“双碳”与“高质量发展”,但真正能抵达未来的路径,往往源于对过去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秦岭,是一个答案,也是一个发问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6月30日下午,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技术援助项目“秦岭国家公园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机制与策略研究”最终成果报告会在西安圆满举行。该项目由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技术援助,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林业局和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西部中心”)作为核心参与方,各方紧密协作,共同推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作为历时两年半的重大生态治理研究,该项目不仅呈现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秦岭水系治理方案”,更在国家公园体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合作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兼具思想性与可操作性的时代答卷。

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一场关乎生态未来的集体注目

本次会议在陕西宾馆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聚集了生态治理领域的一线智库专家与政策制定者。参会嘉宾有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西部中心高级顾问邓理,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西部中心高级顾问刘维隆,宁夏军区原政委王志宏,陕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邱俊本,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西部中心理事长、陕西省人大原秘书长桂维民、西部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会强及西部中心资深研究员、西部中心研究院代表、媒体记者等共计70余人。

在致辞环节,陕西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梁小举发言表示,作为资金管理与统筹方,财政厅高度重视此次研究项目的实施与成果转化,希望通过此次发布,能将理论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政策工具,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实操性路径。

西部中心理事长桂维民教授则表示,感谢大家共同见证了报告会的最终发布这样一个重要的收尾时刻,并指出,西部中心围绕机制创新与策略落地,推动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突破,形成跨部门协同、跨区域联动和利益相关方参与三大机制,一是跨部门协同机制:系统研究国内外流域管理经验,绘制秦岭国家公园关键淡水生态空间分布图,建立“水文-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健康评估体系,提出部门职责整合方案,为解决“九龙治水”问题提供政策路径。

二是跨区域联动机制:通过机构案例研究,设计跨省域生态补偿框架,将秦岭国家公园淡水保护纳入大秦岭绿色发展协同体系,形成“源头保护-中游修复-下游受益”的责任共担机制。

三是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首次将性别分析纳入生态治理,与当地妇女组织协作制定农村生活空间管理指南,确保生态保护策略兼顾不同群体需求。推动淡水生态保护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治理。

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在技术实践上,项目形成“评估-方案-实施”全链条技术策略,还首次将性别视角纳入生态工程设计,并通过培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项目成果不仅被纳入陕西“十四五”生态规划,还作为亚行“包容性生态治理”案例在东南亚推广。

桂维民表示,希望未来将持续推动成果在秦岭国家公园正式运营中落地生根,守护“中央水塔”,涵养万物。

最后,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介绍了西北大学在秦岭研究中的布局。他表示,长期以来,西北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和陕西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聚焦秦岭阐释、保护与利用,先后成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在秦岭构造过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秦岭演变与文化传承、秦岭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学术研究和咨政建言成果。

例如申请“秦岭基因库”商标注册;联合248个小领域保护组织及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等学科50余位专家,开展3次秦岭综合评估考察,相关内容获中央电视台报道等。蒋林总结道,目前西北大学依托学科平台与地缘优势,已成为秦岭研究和保护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

智慧集成:成果揭幕成为会议高潮

致辞环节结束后,会议迎来了重要的成果揭幕仪式。

揭幕仪式开始前,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感谢各方支持。他表示,项目开辟了智库研究的新路径,体现了西部中心“勇立潮头”的追求。同时也说明了智库是“扎根大地的思考”,是“对信仰的延续、思想的传递”。他寄语:“希望项目成果在守护‘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中发挥更大作用。”

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紧接着,由西部中心高级顾问刘维隆、王志宏、邱俊本、李浩共同为项目成果揭幕,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份汇集众智、凝聚两年半努力的研究成果正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系统呈现:多维成果涵盖机制、空间、行动三大维度

作为项目核心研究力量之一,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教授从国家公园制度建设的角度,对成果进行了全面解读。他指出,秦岭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高地,面临保护碎片化、管理多头、生态与发展矛盾突出等挑战,需要跨学科、跨区域的系统治理路径。

该项目围绕四大板块展开研究,包括生态本底调查、技术操作指南、制度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提出了近20项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小型水坝退役、鱼类栖息地修复、湿地系统连接等内容,并已上报省人大。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首次开发了适用于国家公园淡水系统的“性别敏感型管理指南”,推动生态工程设计中女性视角与社区共治的融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制度空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庆华教授则从“人居环境”维度,对国家公园的人口管理策略进行补充。他指出,秦岭国家公园覆盖范围内现有村庄超过400个,人口分布以水域沿线为主,形成了典型的“亲水人居格局”。

周庆华团队将人居环境划分为“搬迁类”“协同过渡类”“可持续发展类”,并结合距离水体远近,提出“亲水型”“近水型”“望水型”的三类分类法,并基于生态敏感性与发展适宜性,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空间调控建议。这一成果被编入《人居环境行动指南》,为今后类似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重要参照。

全景回顾:两年四阶段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会议最后,陕西省商务厅原厅长李雪梅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自2023年1月项目获得亚行援助启动以来,历时两年半,项目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原则,构建了涵盖机制建设、政策制定、能力建设三大方向的系统性路径。

项目以“起草-评估-完善-发布”四阶段推进,先后完成文献综述、国际经验比较、实地调研与生态空间建图,最终形成正式书稿与建议报告,并通过国际研讨、知识共享、性别平等培训等方式推动成果广泛传播。覆盖范围涉及陕西6市20县102个乡镇,总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治理“秦岭范式”。

展望未来:智汇秦川 筑梦绿脉长青

本次成果报告会的举办,是西部中心“研究—传播—落地”路径的集中展示。以亚投行为桥梁,财政、水利、林业、教育和智库等多部门联合发力,为未来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秦岭范式”。

未来,该成果将继续推动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从“方案设计”走向“制度生根”,从“试点摸索”走向“体系构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秦岭作为生态文明高地的角色将愈加凸显,其“中央水塔”的功能也将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扮演更为关键的支撑角色。

会议闭幕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随后共进晚餐继续就生态保护议题展开交流。这个午后,关中平原的夏风吹拂会议中心长廊,山川未语,智策渐成。

亚行技援项目最终成果发布 展现生态共治的“秦岭范式”

尾声:生态答卷的启示

保护生态,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秦岭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道峡谷,都是我们文明的容器。这个项目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所唤起的集体共识——那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智慧,也是对大地最朴素的温情。

亚行的援助、智库的研究、专家的判断与地方的协同,共同构筑起一道更坚固的生态屏障。愿此番成果,成为山河岁月中不朽的注脚,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出一份来自中国、来自秦岭的智慧方案。

稿件来源:陕西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