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陕建七建集团承建的广西百色田林县棚顶村集体经济(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如波浪般铺展,产业工人正弯腰固定柔性支架的钢索,安全帽下汗水闪烁;空中传来嗡鸣声——数架重载无人机吊载着光伏组件,灵巧地穿越山脊,将材料精准投放到施工点。
作为乡村振兴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广西百色田林县棚顶村集体经济(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5.5MW,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7761.33吨,可减少二氧化氮排放量约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6吨,预计年提供清洁电能2574.24万千瓦时,年发电量可满足21452户家庭用电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修复成效:光伏阵列形成的遮阳效应使地表水分蒸发量降低15%,板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8%,昔日裸露的山坡重现生态多样性。
田林县八桂瑶族乡的龙屯山坡上,分布式光伏矩阵如蓝色瀑布倾泻而下,板下部分已经搭建完成的大棚为即将舒展新芽的三七、金钱草等高经济作物安下温控之家。这种“光伏+农业”立体开发模式,让单位土地产值得以有效提升,真正实现“发电不减产、环保又富民”。
清晨,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划破薄雾,数架载重无人机从山脚集散中心腾空而起,精准将光伏支架、电缆等物资投送至半山腰作业点。项目团队引入重载无人机运输系统,开辟了一条空中绿色通道。
8架重载无人机日均起降400架次,累计运输光伏配套组件1700吨,较传统运输效率提升400%,实现“零碾压、零污染”施工。
“农光互补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七建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拓展更多“光伏+”场景,打造集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
稿件来源:陕西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