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闻:姚六一和他的“161”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暖新闻 > 正文
站内

暖“心”闻:姚六一和他的“161”

原标题:姚六一和他的 “161 ”

岁岁年年,没有人计算过西安的晨钟暮鼓究竟响了多少下。就像没有人能数清楚钟楼西南角的那个网红小区里,每天有多少人来来往往。

关于钟楼社区的标签有很多,西安繁华商业区中的开放式、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下岗人员多、租住商户多、流动人员多。曾经这里是“治安乱点”,而如今这个标签已然被六年“零发案”的平安典范所取代。

居民们说:“有姚警官在,睡觉都踏实。”

这位被街坊挂在嘴边的姚警官,就是社区民警姚六一。而“161”——既是“姚六一”的谐音,也是他二十年心血凝成的工作法代号。他把自己名字刻进了社区治理密码,也刻进了千家万户的心里。

1个人,20年:警服下跳动一颗滚烫的心

2014年,初到钟楼社区的姚六一面对猖獗盗窃,借了辆旧面包车日夜蹲守。从发案到擒贼,他用七天改写了社区治安史。照片里他按住罪犯的身影,成了社区由乱到治的起点。往后的日子里,社区发案率直线下降,治安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区93岁的夏奶奶患阿尔茨海默症,儿女近在咫尺却难辨认。唯独见到姚六一,老人浑浊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我和姚警官的饺子还没吃呢!”——多年前一次迷路救助后,这顿饺子成了她记忆里最深的锚点。

在66岁的独居老人苍秋香家门口,姚六一刚把一块特殊广告牌钉在单元楼外墙。老人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难再摆摊谋生,姚六一默默记下她的叹息。次日他就找人专门做了广告牌,帮老人实现“居家办公”,足不出户就能接到生意。

从2005年部队转业到这里担任社区民警,20个年头,7300多个日夜后,姚六一把自己活成了钟楼小区的平安密码。

6把钥匙:打开社区共治的千把锁

姚六一在20年的工作中,给钟楼社区配齐了“6把金钥匙”。这些钥匙能让孤寡老人的“空巢”变“暖巢”,能让安全排查从事后到事前,能让重点人员拥有“一人一档”,能让单管到群治,能让帮扶帮教对象从脱节到融入,能让矛盾纠纷有解。

当老王间歇性精神疾病发作挥舞菜刀时,人群惊恐退散,只有姚六一逆流上前:“老王,把刀给我,咱们回家。”——33次陪诊、无数次收拾残局,换来一份超越血缘的信任。如今老王举着喇叭满院喊:“我要当姚六一那样的警察!”

他用耐心把“脱节者”拉回生活轨道,让边缘人看见光的方向。

社区西门楼顶天井杂物堆积如山,正对居民窗户。商户与住户吵得面红耳赤时,姚六一的身影出现在对峙中央。他不急不躁点出要害:“大家在小区里做生意,就要考虑小区里的安全、秩序,如果小区变得又脏又乱,客人不上门了,大家生意也不好做了。”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让原本态度强硬的商户心服口服,当即表示:“姚警官也是为了我们大家伙好,我听姚警官的!”

当天下午,商户就主动清理了天井处的所有杂物。

社区治理没有万能钥匙,但姚六一用真情配出了千把锁的密码。

1个家:在烟火深处筑起平安长城

如今的钟楼小区,95家商户成了治安“前哨站”。卤面馆张老板见证社区从杂乱到繁荣:“姚警官没架子,有事随叫随到,他是商户的定心丸!”

63岁的“老钟楼”杨小宁本是普通居民,被姚六一的精神感召成为治安协理员。在与姚六一相识十多年的过程中,他被姚六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热心助人的精神所打动,自愿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社区民警的办公室,从来不在警务站里——而在东家西户的灶台边,在邻里纠纷的调解现场,在深夜巡逻的手电光里。

从挂牌整治的治安洼地,到连续6年“零发案”的平安样本,“161工作法”结出硕果:消除重大隐患1800余个,化解纠纷1100余起。至此,“161”已经不只是工作法编号,更是姚六一写给社区的情书落款——他以二十年时光为墨,把整颗心写进每扇门后的柴米油盐。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