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蘑”法:从黄沙到绿洲 从绿洲到“黄金”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站内

毛乌素“蘑”法:从黄沙到绿洲 从绿洲到“黄金”

原标题:毛乌素“蘑”法:从黄沙到绿洲,从绿洲到“黄金”

在陕西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曾经的漫漫黄沙已被盎然绿意取代。令人惊喜的是,科学的治沙模式不仅筑起了绿色屏障,更在林下孕育出“沙地黄金”——食用菌。作为治沙“二代”,基地技术负责人张至正带领团队,将赤松茸、鱼黄菇等实验室成果成功推向田间,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修复与百姓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在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经过多年的科学治沙,这里不仅是满目苍翠、郁郁葱葱,还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农作物......

记者:你手里拿的什么?

治沙“二代”张至:这是树莓,我们现在是作为一个林下经济的树种去做推广。

记者:我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大棚是吧,都种的是树莓吗?

张至:还有别的。今天刚下过雨,其实最适合采蘑菇。我们现在种植的一种叫赤松茸,已经在我们林下大面积的开始种植了。

进入雨季,基地人工种植的各种菌类迎来丰收期,每天收获颇丰。几名长期在此开展科研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正在林间忙碌地采摘。

张至:你们之前没来过这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博士生 曹晶晶:哎呦,没有来过呢,这个怎么长得这么大呀?

张至:这刚下过雨,它长势比较好。

曹晶晶:这个鱼黄的颜色就很鲜亮,这个采了,还会再生吧?

张至:它最多长三茬。

曹晶晶:那经济效益应该是比较好了,如果能长三茬的话。

张至:今年我们也是第一年尝试它,看看它的适应性和产量怎么样。

张至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在沙地种植15年以上的林区里发现了野生食用菌。受此启发,他们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用菌专家教授,共同研发适合林地种植的菌种。经过5年不断的筛选和实验,目前赤松茸的适应性和产量已非常稳定。

“一方面是作为林下经济,经济收入来带动周边的老百姓能够致富。另一方面就是它作为一种真菌,可以促进樟子松林的养分的积累,以及它的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种类多了之后,就可以使我们沙地的这些枯枝落叶,快速的转化成土壤里面需要的养分。”

目前,赤松茸已开始向周边村民推广。为了实现四季有菌收,今年,张至团队又将最新筛选出的鱼黄菇、虎松茸等新品种投入试种,观察其生长的适应性、测算产量,并通过检验、检测分析它们与外地品种的差异。

张至:“今年有一个项目就是,计划着推广几百亩的食用菌,我们先把这个食用菌建设好,给它种上然后设备弄好,然后让他(村民)去管理,让他去采收,促进这个老百姓的积极性,目前的估算是,一亩地保守大概有两千到三千斤的产量,按市场价算大概一亩地能有五、六万的收入。”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