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张家堡人民法庭,一场关于母亲遗留房产归属的物权确认纠纷,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在法庭就坐的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姐妹,他们围绕母亲名下房产归属的争执,在法官“背对背”调解之下,坚冰悄然融化。
亲情裂痕:一纸证明背后的纷争
原、被告母亲离世后,留下一套房产,未留下遗嘱。原告持其母亲留下的一份证明诉至本院,要求涉案房归其所有。该证明内容为房屋购房款由原告全额出资,但涉案房屋购房款其母亲并未全部付清,被告亦支付了部分的购房款。
这份证明的效力以及财产的分配问题,在兄弟姐妹间引发巨大分歧。庭审中,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原告手握母亲出具的证明,主张房屋所有权。其他子女作为被告则对证明真假存疑,强调其也为房屋出资,认为房产应扣除其出资后平均分配。
法官破局:背对背搭建信任桥梁
承办法官孙会敏锐意识到,此案如果简单判决,无论结果如何,亲情都将受到难以弥合的重创。涉及至亲的家事案件,不仅需要解决法律归属,更需修复情感纽带。法官决定开启“背对背”调解程序,将兄弟姐妹暂时分开,一个在法庭内,一个在法庭外,由法官作为沟通桥梁,在各方之间传递信息、平衡诉求、消除对立情绪。对手握证明的原告,法官引导其理解手足之间的情分远重于房产的归属,肯定其付出的同时,动之以情,如其母亲在世,必然不愿意看到子女因为财产反目。对于其他子女的被告,法官则着重阐释母亲出具的证明的法律意义,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原告的实际出资贡献,理解原告诉求的合理基础,同时唤起原、被告共同成长生活的美好回忆。
握手言和:亲情回归 协议达成
经过多轮次反复沟通,传递彼此的理解、让步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调解,这份“母亲证明”不再是撕裂亲情的利刃,反而成为理解彼此付出,寻求公平解决方案的起点。最终,各方在法官主持调解下达成一致:确认房屋权益归各被告所有,同时,各被告对原告做出合理的经济补偿。一场可能彻底撕裂手足亲情的物权纠纷,在法官“背对背”调解之下,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法与情的完美融合。
法官感言:法律条文是冷的 但法官的心是暖的
家事纠纷,特别是至亲之间的纠纷,判决或许能够明晰产权,但往往在亲情上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本案通过“背对背”调解的方式为情绪激烈、沟通困难的当事人,创造一个安全、冷静的沟通空间。再通过承办法官在其中穿针引线,释法明理,疏导心结,最终双方当事人找到那个既能体现法律公平,又能守护亲情温度的平衡点,让法庭成为修复亲情的驿站。
本案的成功调解,生动体现了未央法院审理家事案件时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将冰冷的物权确认之诉,转化为一场弥合亲情、修复创伤的温情实践,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同时,更守护了中华民族珍视的家庭和睦与亲情伦理。(景倩倩)
供稿来源: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