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

凤凰镜距离第 011 期

地宫探宝

1 /

  • 调整你的温度

    36℃

  • 【凤凰陕西出品 文:杨志馨】“周原膴膴,馑荼如饴”,在周原这块岐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上,炎黄二帝肇始了中华文明,使之成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青铜文化之乡,丝绸文化之孔道和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坐落于此的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寺院——法门寺,不仅是一座神秘庄严的佛教大千世界,也是一座荟萃唐代旷世奇珍的丰富宝库,承载着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内涵折射出的独特魅力。(图片来源:赵国栋)

  • 1987年,在对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因年久失修而部分坍塌的法门寺真身宝塔拆除重建时,在塔下31.48平方米的唐代地宫中,发现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锢了一千多年的地宫,和寂静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拥着它的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其中有金银器121件,玻璃器17件,秘色瓷器16件,石器12件,铁器16件,珍珠宝石400余件,还有大量纺织物品。图为鎏金珍珠璎珞装捧真身菩萨。

  • 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的器具,是唐懿宗赐赠,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它的价值,在于宝函内供奉佛陀舍利,此外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 地宫唐密法器,可以锡杖为代表。锡杖不同于禅杖,锡杖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动时,音似锡声,故名锡杖。密教认为锡杖为菩萨的标识物,唐代皇室崇信密宗,因此,这枚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银锡杖与密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杖首莲座上承托的宝珠、五钴金刚杵等为大日如来之标识,反映了大日如来在密教中的崇高地位。

  • 莲花也叫芙蕖,是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唐银芙蕖的花叶用薄银箔作成,是唐代金 银工艺品的佳作。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3层,共16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 地宫宝库除佛教法器和供养器外,更多的是唐皇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饰、钱币,以及各类珠宝杂件等。图为鎏金铜熏炉。

  •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系唐僖宗供佛用品。大银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一朵朵的石榴团花,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将此盆放置于地宫后室中部,四周又有进行密宗灌顶的四阏伽瓶,其用途与佛教中的“浴佛盆”有关。

  • 鎏金银波罗子,应为盛放点心的容器,圆形,中分四格。造型如此小巧,可见唐代宫廷点心的精致。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枚香囊是唐僖宗供奉,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为熏香用具,唐代时多以金银铜铁制作,除了冬日放在被褥中取暖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将其挂在腰间。相传杨贵妃被赐死后,返京的玄宗不忘旧情改葬贵妃,却发现旧冢中美人肌肤衣服已经腐坏,只有香囊完好如初。

  • 盛唐时期丝织品罕使用金箔,只有皇家才能例外。现代显微观察分析下,法门寺地宫出土大量纺织品残块,慢慢“解构”,原来工艺结构分为金箔层、芯线材质。在地宫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中,最为精美的是红罗地蹙金绣随捧真身菩萨佛衣模型一套五件,以及包裹佛指用的锦套一件。这套衣物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唐代蹙金绣品。

  • 在唐代皇家寺庙宝塔的地宫里,人们还发现了一块石刻的供奉物帐碑。碑上明确刻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加 上另一件放于地宫后室的八棱瓶,法门寺地宫共发现14件秘色瓷器物。这在瓷器研究界无异于石破天惊。制作的艰难,用途的高贵,只一个“秘”字最能概括,至今也无法破解其中的技艺。

  • 秘色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清彻明亮,玲珑剔透,给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展现出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对唐宋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无论是八棱瓶还是碗碟等,都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匀,色泽绿黄,晶莹温润,如玉似冰,精美异常。此件出土的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显得弥足珍贵。它们独具匠心,完美地将“金银平脱”装饰在如冰似玉的秘色瓷上,是陶瓷史上一次重大的装饰工艺创新,在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发掘中也属首次发现。

  • 秘色瓷体现了唐代制瓷技艺的精湛,而法门寺国宝文物的另一大类——琉璃器却大多依赖进口。地宫出土的琉璃器共20件,除一套茶具属自产外,其余18件均为伊斯兰国家的“舶来品”, 为伊斯兰琉璃考古的重大发现。随着丝绸之路向西开通,不仅佛教沿丝路东传,更有商贸物品及制造技艺传入我国。

  • 黄琉璃瓶来自东罗马地区。以刻花手法装饰默赫拉巴、艾斯里米纹的盘、碟等,使用冷加工技术制作,属典型伊斯兰风格。又有石榴纹黄琉璃盘,是世界现存最早生产的釉彩琉璃器。时至今日,这些珍品在其产地亦属罕见。

  • 此为四瓣花纹蓝琉璃盘。琉璃盘就是以植物的枝叶、花为主题的刻纹。线条生动,图案优美。刻纹琉璃工艺是伊斯兰琉璃匠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工艺之一,在伊斯兰早期流行一时,但像这样保存下来,完整无损的实属罕见。这几件蓝色刻纹琉璃盘为代表的这批琉璃器的出土是丝路物质与文明交流的见证,也为中外琉璃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 此为菱形双环纹直筒琉璃杯 。从此玻璃杯的纹饰来看,经过了模制印花。桶形杯是伊斯兰玻璃的常见器型,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伊朗内沙布尔发掘时,曾发现多件8~9世纪的桶形杯,但都是素面。多元文化风格的琉璃器群组的存在,是开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互鉴发展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印证了中外文明沿丝路交流的辉煌。

  • 唐代宫廷茶事兴盛,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在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以僖宗乳名“五哥”为标记的一套宫廷茶具,作为国宝重器奉献于佛祖真身舍利。

  • 地宫出土的一整套6件宫廷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早、配套最完整、等级最高的茶具。唐代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整套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佛教圣物顶级供奉,稀世珍宝永世典藏,珍宝的再现,带来了当代精湛技艺的不解之谜,却也见证了丝路西行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

往期回顾

  • 三德六味 禅悦为食

  • 春风十里 书之“姝”途

  • 记得住乡愁

  • 你本来就很美

  • 重走习大大的来陕路

  • 艺考“不易考”

  • 关中农村“老之俏”

  • 生死状

  • 调酒师:一斟一酌玩转夜色

  • AST涂鸦:我们不是艺术家

  • 地址:西安市高新一路创新大厦N204室
  • 联系电话:029-89388087

投稿规则

如果你身边有奇闻异事或温暖感人的故事,请提供给我们拍摄线索或图片,我们将在作品后为你标注署名并且有机会获得由凤凰陕西提供的精美奖品哦。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6727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huly@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